就在刚刚 俄罗斯国防部正式宣布 9月1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今年春夏已控制乌东3500平方公里领土。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表示,自今年3月以来,俄军在军事行动中不仅控制大片土地,还推进设立安全缓冲区,76次打击乌克兰重要军事设施和军工综合体设施。 要说俄军这半年的打法,简直像精准耕耘的老农。他们不贪多求快,每月稳步推进 600 - 700 平方公里,把顿巴斯工业带这块肥肉一点点啃下来。 别小看这些土地,里面藏着乌克兰的命脉。马里乌波尔到沃尔诺瓦哈的铁路干线一掐断,乌军南部集团的补给线就成了摆设;顿涅茨克的煤矿一控制,乌克兰冬季供暖 30% 的缺口就没法补了。 现在俄军还在卢甘斯克修了 8 座防御堡垒,把 "伊斯坎德尔 - M" 导弹往那儿一摆,整个乌西部补给线都在射程之内,这哪是安全缓冲区,分明是架在乌克兰脖子上的刀。 乌克兰这边可就惨多了,泽连斯基想靠 "游隼" 导弹翻盘,结果研发设施被俄军一锅端。俄防长别洛乌索夫说得明白,乌克兰 62% 的关键军工企业都遭了殃,造导弹无人机的厂子被炸得稀巴烂。 基辅州的导弹工厂、哈尔科夫的无人机产业园全成了废墟,现在乌军连炮弹都得省着用。更要命的是西方援助这根救命稻草,也快成了断绳。 欧盟对乌军援第二季度直接降了 42%,德国因为预算危机砍了 60% 的援助,说好的 "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变成了 "欧洲买单美国赚钱" 的生意。 荷兰掏 5 亿欧元买美国武器,挪威跟着凑 1.35 亿美元,可这点东西撒在战场上,连个响儿都听不见。 俄军能这么从容,全靠家里有矿。不是矿产,是军火库。今年光摩托车和全地形车就接收了 2 万多辆,战术无人机更是管够。他们用 "匕首" 高超音速导弹敲掉乌军指挥部,再派无人机群洗地,这套组合拳打得乌军根本扛不住。 反观乌克兰,美国给的 "海玛斯" 火箭炮只剩 30% 能开火,英国承诺的 10 万架无人机还在画饼,真到了前线,士兵们手里的武器都快成了烧火棍。 不过俄军也不是没代价。虽然宣称乌军损失 34 万人,但自己的兵员补充也得靠扩大合同兵征召。就像商场里的促销,看着折扣力度大,其实早把成本算在了后面。 普京之前下令暂停袭击能源设施,结果自家 7 架无人机刚上天就被自己人打下来,这操作也够迷的,侧面说明仗打久了,谁都有点力不从心。 最尴尬的还是欧洲那帮 "盟友",特朗普逼着欧洲掏钱援乌,自己却坐收渔利。荷兰当出头鸟买美国武器,法国却直接反对,欧盟内部吵成一团。 他们嘴上喊着要帮乌克兰,心里却打着小算盘:德国怕能源危机,英国想卖无人机,东欧国家担心战火蔓延,所谓的 "价值观同盟",在真金白银和人员伤亡面前脆得像张纸。 现在的战场态势越来越明朗:俄军握着方向盘,想往哪开就往哪开;乌克兰油表早亮了红灯,全靠西方吊着一口气。 格拉西莫夫说的主动权,说白了就是俄军能随意选择在哪开打,而乌军只能被动挨打。76 次精准打击军工设施,不是为了炫耀武力,而是釜底抽薪,让乌克兰彻底失去还手之力。 这仗打到这份上,早就不是领土争端那么简单。俄罗斯用坦克和导弹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西方用军援金额衡量盟友价值,只有乌克兰夹在中间,成了大国博弈的棋盘。 当俄军在新控制的土地上修工事时,基辅街头的防空警报还在没完没了地响,这或许就是现代战争最残酷的真相。主动权永远掌握在有准备、有实力的一方手里,而所谓的正义和道义,在炮弹面前往往不值一提。
2名乌军士兵被俘虏后,俄军将他们捆绑在一起,让其中一人手里握着已拉开保险栓的手雷
【44评论】【4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