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斯大林跟朱可夫吵得特别厉害,就在他俩吵得正凶的时候,斯大林的侍卫长冲进来,狠狠地给了朱可夫两巴掌。 话说1941年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计划,红军一开始就被打得措手不及。斯大林以为德军主攻莫斯科,坚持死守首都,不许后撤。朱可夫从前线带回情报,说部队伤亡大,装备跟不上,得暂时拉长战线,在后方重组,利用地形打反击。两人意见对不上,争执越来越激烈。斯大林觉得朱可夫的想法是示弱,会动摇军心。朱可夫坚持前线现实复杂,德军有空中优势,红军需要时间补充。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弗拉西克闯进来,直接给了朱可夫两耳光。这举动让局面瞬间变了味。弗拉西克作为侍卫长,平时负责安全,但这时候出手,显然是为缓和气氛。事后,斯大林说如果没这事,他可能当场让朱可夫滚蛋。朱可夫的位置保住了,但这也暴露了高层内部的紧张。战争初期,红军损失上百万士兵,好多部队被围歼,这争执反映出战略分歧的严重性。 你知道吗,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后,朱可夫签了国防人民委员部第三号指令,要全线反攻,结果失败了,红军乱套,被德军摧枯拉朽般推进。他后来说这是斯大林逼的,尽管他有保留意见。6月29日,斯大林突然到指挥部,朱可夫报告说和白俄罗斯前线联系断了,斯大林发火,叫他没用。7月29日,朱可夫因为建议放弃基辅避免包围,被免了总参谋长职。这和那次争执时间上对得上,弗拉西克的举动可能就是在那前后。斯大林对异议敏感,朱可夫直言不讳,差点丢命。但这也让朱可夫学聪明了,以后表达意见更小心。红军在莫斯科外围挖壕沟,布防反坦克障碍,最终挡住德军。朱可夫参与指挥,转败为胜。这事虽尴尬,却没让统帅部彻底崩盘。 转到弗拉西克身上,他从1931年起就是斯大林的贴身保护人,还管斯大林孩子们的教育,算是家里人。1941年战争爆发,他负责克里姆林宫安全,包括检查访客和安排行程。他的出手不是随意,而是为国家着想,愿意承担后果。斯大林后来对他说,你胆大,但也承认这保住了局面。朱可夫摸着脸,火气消了,知道自己冲动了。战争继续,莫斯科保卫战打响,红军组织防御,朱可夫调整方式,在军事和政治间找平衡。1942年,他领导斯大林格勒战役,包围德军第六集团军,迫使投降。这转折点让东线形势逆转。库尔斯克战役和柏林战役,他都发挥关键作用,推动胜利。战后,朱可夫当国防部长,但1957年因政治原因被免职,1974年6月去世。 斯大林继续领导苏联,到1953年3月去世。他的决策影响整个战局,比如坚持守莫斯科,避免了更大灾难。但他也犯过错,像一开始低估德军进攻。弗拉西克保持低调,继续安全工作,但1952年因医生案被捕,1955年判刑流放,后释放,1967年6月去世。红军在危机中维持稳定,最终赢了战争。这段历史告诉我们,高层分歧在战争中常见,但怎么处理决定成败。朱可夫的经历就是例子,从总参谋长到被贬,又爬起来。苏联胜利靠集体努力,但个人恩怨总夹杂其中。
抗战中,日军重兵包围大清河,聂荣臻急设前指应对。不料,前指司令朱占魁却不在乎:“
【1评论】【5点赞】
csjzlp
救他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