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新四军26团被日军重兵包围,眼看突围无望,团长决定与日军同归于尽,一

历史脑洞 2025-09-02 05:18:39

1942年,新四军26团被日军重兵包围,眼看突围无望,团长决定与日军同归于尽,一个战士却兴奋地大喊:“团长,骑兵!” 1942年12月的淮北平原。主角,是新四军第四师26团,团长叫罗应怀。 先说说这罗应怀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可不是电影里那种“神仙”,而是一个从枪林弹雨里爬出来的硬汉。参加红军早,负伤11次,其中6次是重伤,身上全是“纪念章”。长征的时候,他腿上一个大窟窿两年都没好利索,硬是靠着毅力走完了全程。这种人,骨子里就刻着一个字:硬。 当时的大背景是,日军第一十七师团出动一万多人,对咱们淮北根据地搞“大扫荡”,铁了心要把新四军第四师的主力给摁死在洪泽湖边上。情况紧急,师部决定主力跳出包围圈,到外线去。 但不能都走,总得有支部队留下来,像钉子一样钉在原地,拖住鬼子,给主力转移争取时间。这任务,说白了就是“敢死队”。旅长韦国清想来想去,把这个九死一生的任务交给了罗应怀和他的26团。 为什么选他?因为韦国清知道,罗应怀和他的26团,啃得下这块最硬的骨头。 罗应怀领了任务,没多说一句废话。带着部队就在日军的包围圈里玩起了“捉迷藏”。他们破坏公路、炸毁桥梁,搞得日军补给线一团糟。晚上还时不时地摸个哨,放几枪,让鬼子连安稳觉都睡不成。就这么一支不到千人的部队,硬是拖着上万日军在根据地里转了二十多天。主力部队因此获得了宝贵的时间,成功跳到了外线。 任务完成得差不多了,罗应怀也准备带部队跟主力会合。可就在这时候,出事了。 日军像是被惹毛的疯狗,突然集结了三个大队,外加一个大队的伪军,总共1500多人,趁着夜色,悄无声息地就把26团驻扎的朱家岗给围了个水泄不通。 凌晨五点,枪声一响,罗应怀就知道,最危险的时刻来了。 朱家岗这地方,一马平川,连个像样点的土坡都没有。白天别说藏一支部队,就是跑只兔子都看得一清二楚。被堵在这儿,基本上就是个活靶子。罗应怀当时心里咯噔一下,闪过一个念头:“我应该在半夜时将部队带出朱家岗!” 但现在后悔已经晚了。战士们建议突围,可往哪儿突?平原上突围,跟自杀没两样。罗应怀很快冷静下来,他是指挥官,他要是乱了,整个团就完了。他咬着牙下令:“就地死守,跟鬼子拼了!” 战斗从天亮打到中午,再从中午打到下午。日军一波接一波地冲锋,26团的战士们子弹打光了,就上刺刀;刺刀拼弯了,就捡起砖头砸。 五连那边,副连长看子弹快没了,冲回团部想领点弹药。结果团部也快弹尽粮绝,只剩下最后4颗手榴弹。罗应怀看着他,语气平静但字字千斤:“想办法守住。如果实在守不住,也绝不能让鬼子活捉。到时候,你们先给我补上一枪,免得给你们添麻烦。” 罗应怀自己也没闲着,他拄着枪在各个阵地之间来回跑,哪儿顶不住了他说去哪儿。激战中,他右腿又中了一枪,鲜血直流,战士们把他抬下去,他简单包扎一下,一瘸一拐地又回到了阵地上。 到了下午四点,阵地上的枪声越来越稀疏。战士们伤亡惨重,弹药几乎耗尽。日军的包围圈越缩越小,胜利的天平已经彻底倒向了他们。罗应怀把身边剩下的人都召集起来,准备做最后的抵抗。他心里清楚,今天可能就是自己和这些兄弟们的“祭日”了。他已经做好了和阵地共存亡,和日军同归于尽的准备。 就在这片绝望的寂静中,一个战士突然用尽全身力气,嘶吼了一声,那声音里带着哭腔,却又充满了极度的兴奋和不敢相信: “团长,骑兵!” 这一嗓子,就像一道闪电划破了死亡的阴霾。罗应怀猛地抬头望向西南方,只见远处黄尘滚滚,一支骑兵部队像一股黑色的旋风,正朝着日军的侧翼猛插过来!马刀在夕阳下闪着刺眼的寒光,那奔腾的马蹄声,是当时战场上最动听的音乐! 原来,主力部队指挥官韦国清在中午接到26团被围的战报后,心急如焚。他当即立断,亲自率领师部直属的骑兵营,从百里之外火速驰援。 骑兵营像一把锋利的尖刀,狠狠地扎进了日军的软肋。日本人哪想到这时候会杀出一支奇兵,阵脚顿时大乱。罗应怀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振臂高呼:“同志们,援军到了,跟我冲啊!” 绝境逢生的战士们爆发出惊人的力量,端着刺刀冲出了战壕。骑兵在外冲杀,步兵在内反击,里应外合,硬生生把日军的包围圈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这场超过十个小时的血战,最终以26团的成功突围告终。他们以伤亡三百余人的代价,歼敌二百余人,创造了一个奇迹。 战斗结束后,罗应怀被抬下战场,腿骨几乎全碎了。医生给他做手术,说:“麻药用完了,你得忍着点。”罗应怀只是点了点头。整整五个小时,医生从他腿里取出了60多块弹片和碎骨,他愣是一声没吭。

0 阅读:0
历史脑洞

历史脑洞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