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在分析或是争论哪种智能驾驶方案才是最牛逼的,或是最厉害的。其实这里会影响结果的因素超级多,如果站在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根本不用去管这些,你就看哪个车是你喜欢的就完事了。
智能驾驶从技术成熟,到配套法规等完全OK其实还需要很长时间,在这中间的所有技术和车主,其实都是“实验过度品”。
从成本方面来说,车企是要研究哪种方案最赚钱的,能省钱,又能实现80%的效果,这就是他们认为的最佳方案。 100%的效果,但他们不挣钱,甚至因为太贵车卖不出去,他们就不会用。
并且厂商不管用什么技术,都能给你讲个听起来特别合理的故事或是技术方向,让你觉得他才是对的。不信你们看看现在互联网上的事件,即使是再奇葩的事,都能给你编个合适的理由,实在不行毒害一下大数据,也能给你颠倒黑白。
每一种方案他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要被收买的KOL不去强行洗白,其实人们都是可以冷静分析的,比如:
【纯视觉方案】它就是很省钱,成本低很多,所以它卖车的时候就可以把价格压很低,靠走量来实现盈利和占领市场的目的。
只要它的数据足够牛逼,足够久,那么它就可以实现很强的护城河,其它家还真就不好比。但这对中国的消费者来说,特斯拉就不占便宜,因为它的数据需要监管,而且很多地方是不是允许它采集或是收集这都是问题,再加上以前有一阵很多地方禁止特斯拉进入,以后会不会真不好说,这都是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决定的,咱们无法预测。
在安全上,这种纯视觉方案被恶劣天气影响还是很明显的,不过我反而觉得这个不是大问题,因为恶劣的天气,你就不应该再让它自己开了,你应该自己开,并且极其小心的驾驶。
但如果你有雷达或是其它传感器,在大雾的时候,确实能看到更多有效信息,有就比没有强,这是没有争议的。
【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这种听起来就很牛逼,它可以把所有传感器最擅长的东西全利用上。比如摄像头可以把看到的一切归纳成有效信息,路牌、地上的线、甚至文字,物体都识别出来。
各种雷达有能测绘距离的,有能识别空间立体建模的,把这三种数据完全融合进来,就可以得到一个超级牛逼的结果,只要你按这个结果去驾驶,就一定安全。
可问题是,你能吗?这是三种完全不同的数据结果,如何把他们用好,如何让他们相互不干扰,怎么排列优先级这都是问题,稍微有一个出问题,就是一个安全事故。
如果你们有用过智能驾驶的,可以回忆一下,你的车是不是出现过在某种路况很犹豫的情况,好像那种想过,又不敢动,过去了一半又回来了,就是这种拧巴的行驶体验,这可能都是不同方案在内部博弈。把多种不同方案的数据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是非常难的事情,并且这种融合方案成本很高,车价会被明显影响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厂商们肯定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视觉+雷达,视觉+雷达+高精地图,等等。
每种方式都会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厂商通常会从一开始选择一个自己适合的录线,并且深度垂直走下去,花大量精力和时间来完善它,并且希望它可以成为护城河。
从最理想状态来分析,这种情况确实可以是护城河,因为每家都选择了自己最合适的方案,可以通过品牌涨价,可以通过功能涨价,可以通过效果涨价,可以通过走量挣钱。可一但某一家,或是某几家,用最便宜的方案通过技术和数据实现了反超或打平,那么用了高成本的这家就极其吃亏,甚至会崩盘,因为高的成本就注定车不会便宜,车贵,必然影响销量。
所以目前唱衰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这种低成本的方案,其实可以算是用了高成本方案品牌的统一方向。一旦低成本方案崛起或是打平,高成本方案的品牌在价格上就会有很大压力。
时间和数据量,会让低成本纯视觉方案慢慢变强,这需要时间,在它成长的时间里,如何让自己品牌有独一无二,或是很明显高出同行一个级别的体验和成果,或许就是破局之法。
也别太迷信特斯拉的方案,它做不了的事不代表中国的品牌做不了;也别太看不起特斯拉,毕竟人家是电车的引领者,技术方面还是很强的,只要它时间足够多,崛起不是问题。还是多学人家的长处吧,别老盯着人家的短处自嗨。
说不定哪天中国的油车也完美崛起了呢,到时候大方向又换了,电车也会尴尬。
“大方向”,才是未来,其它的全扯蛋。多看新闻联播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