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钱学森在中关村大街散步,遇到一个乞丐向他乞讨。当钱学森准备掏钱给乞丐的时候却大惊失色,乞丐居然是自己的老师。被认出来后,乞丐挥着手,让钱学森不要理他,离他远远的。 当钱学森在大街上目睹了一位乞丐时,他本能地伸手掏出零钱,准备放进去,可当目光触到那张熟悉而憔悴的脸时,整个人愣在了原地,那不是别人,正是他当年在清华求学时敬重的老师:叶企孙。 这个曾经为中国物理学系打下基础、培养无数科学人才的奠基者,如今却蜷缩在街角向路人乞讨,钱学森握着那几枚硬币,手指发抖,心口沉重,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无声。 叶企孙从小接受严格的传统教育,又在少年时期接触了西方科学基础,1911年,他考入刚创办不久的清华学堂,后来赴美国求学。 1920年代,他还游历欧洲,拜访科研机构和同行,将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带回国内,1925年,叶企孙回到清华,开始了漫长的教学与科研生涯。 他并非只做学问,而是全身心投入到人才培养中,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用自己的薪水从国外订购实验仪器,自己扛着沉重的设备上楼安装,只为学生们能做出完整的实验。 他亲自指导学生调试分光仪,帮年轻学者翻阅外文资料,甚至把学生接到自己家里住,冬天送羊毛毯,夏天分芝麻烧饼。 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从小耳濡目染的书香氛围,让他养成了重视学术、轻视享乐的性格,他一生没有积累财富,也未曾为个人名利奔波,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学科建设中。 抗战时期,他组织设备南迁,坚持教学;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任教,参与物理系建设,可命运在某个时期发生了转折,他被误解、被审查、被迫离开岗位,生活陷入困境,晚年一度流落街头。 那一天,钱学森站在街头,看着昔日恩师颤巍巍地伸出手,示意他不要靠近,他能读懂那手势里的坚持与拒绝,那是一种不愿连累学生、不愿暴露自己处境的倔强。 钱学森一时间百感交集,心中有愧、有痛,却什么都说不出口,最终,他收回手,转身离去,每一步都沉重得像踩在石板上。 几个月后,有关部门开始重新审查叶企孙的情况,1972年中,他的教授待遇被恢复,每月发放固定工资,并分配了一处简陋的住房。 他搬进去后,身体依旧孱弱,却依然整理旧实验资料,接待昔日学生和同事,1975年,老同事来访,他仍旧端茶倒水,谈论的不是遭遇,而是如何恢复教学秩序。 1977年1月,他病重入院,当年冬天在北京去世,享年七十九岁,三年后,他的冤屈得以平反,清华为他立起铜像,铭刻“中国物理学奠基人”几个字。 叶企孙这一生付出了几乎所有,他将母亲留下的首饰变卖,只为换实验仪器;他用一个教师的工资去维持一个学科的基础建设;他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从生活到学业无微不至。 他没有豪言壮语,却用一辈子铺出一条路,让中国物理学在世界舞台站稳脚跟,钱学森后来回想那次街头相遇,总是感到刺痛。 那个蜷缩在墙角、挥手示意他离开的老人,曾经是教他如何研究流体力学、如何阅读德文期刊的导师,是他科研生涯的引路人。 叶企孙去世多年后,后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他的价值,清华物理系的历史里,有他一笔笔添上的注脚;两弹一星的功勋章里,有他间接贡献的力量。 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而他自己却在街头被忽视,那个故事至今仍被人提起不仅是因为一位科学家的悲凉晚境,更因为那一刻,整个民族欠了他一句迟到太久的道歉。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1972年,钱学森在中关村大街散步,遇到一个乞丐向他乞讨。当钱学森准备掏钱给乞丐
岁月解读师
2025-09-06 14:15: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