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大陆敢打,我就敢送!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公然宣称,两岸如果发生军事冲突,他将不惧风险,坚决向前线提供物资支援。 郭台铭这个名字,很多人都听过,特别是在电子产业和制造业圈子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 他是富士康的创始人,也是台岛上有名的企业家。几十年下来,他的经历和富士康的发展,和中国大陆的制造业成长、全球经济变化都紧密相连。 然而有一次他的发言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郭台铭在台岛某节目上说,“中国大陆市场离不开我,我是在给大陆‘赏饭吃’。”这句话很快在大陆网络上传开,引发了很多讨论。 网友普遍觉得,这种说法过于自大,甚至有些不尊重大陆市场和消费者。大家都知道,富士康是靠着大陆政策、市场、劳动力发展起来的。 没有这些条件,富士康也没法做到现在的规模。这两岸关系再怎么复杂,尊重大陆市场、珍惜大陆机遇,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正道。 说到这里,郭台铭显然是忘了当年他是怎么起家的! 1974年,郭台铭在台岛用25万新台币起步,办起鸿海精密工业公司。当时,台岛的经济还没怎么起飞,电子产业也刚刚露头。 郭台铭看准了未来,专心做连接器等小零件。那时候条件很苦,工厂小、订单少,但他就是能熬住。 这一点很多老一辈创业者都有共鸣:熬过最难的日子,才能看到机会。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浪潮开始在中国大陆铺开。1988年,郭台铭决定在深圳设厂。 要知道,那会儿台岛很多企业家还在犹豫,不太敢把鸡蛋放在大陆篮子里。但他敢赌,直接把工厂搬过来。 那时候深圳刚刚起步,什么都缺,政策却很有吸引力。大陆对外资企业,土地、税收、配套各方面都给足优惠,这也让富士康很快站稳脚跟。 进入90年代,富士康的工厂在大陆一个接一个地建起来。深圳、昆山、成都、郑州……到处都有富士康的身影。 到2010年代,光是在郑州,富士康的工厂就是一个城市级别的存在,几十万工人、上亿台手机的年产量,几乎每一台iPhone都和富士康有关。 员工最多的时候,全球12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都在大陆。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数据,谁查都查得到。 很多人觉得富士康的崛起是郭台铭个人能耐,其实更深的原因,是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政策起了决定作用。 大陆市场大、劳动力充足,政策也给力。像郑州、深圳这些地方,富士康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地方政府也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 郭台铭需要知道,企业成长离不开大陆的土壤,个人成就也离不开两岸的合作这是历史选择,也是现实必然。
台独有多毒?台湾有一位七旬老父亲,夸了句“大陆进步快,大陆好”,亲闺女竟然直接
【156评论】【9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