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的重庆,《红岩》的作者罗广斌跳楼身亡,然而14年后,公告指出:他根本就没有自尽,这又是怎么回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罗广斌出生于1924年,那时的成都还没有今天这般热闹,但他家的生活却一点也不差,家里人都读过书,父亲是清末的秀才,母亲在法院工作,哥哥在国民党军队里当将军,这样的家庭背景在当时可谓风光,作为最小的孩子,罗广斌是被宠着长大的,亲戚朋友都叫他“幺老爷”,这不只是昵称,更是一种地位的象征。 可就是这样一个从小锦衣玉食的少爷,却没有按照家里安排好的路走下去,他从小就不安分,在学校里喜欢思考老师没教过的问题,对社会上发生的事也总有自己的看法,到了十三岁,家里把他送到洪雅去上学,想着远离战乱,也能安心读书,可没想到,正是这段时间,他遇到了牟学莲,一个聪明质朴的女同学,两人情投意合,但感情还没开花,就被老家一盆冷水泼了下来,家里人嫌人家出身不好,坚决反对,他不服气,回家大吵一顿,结果被关了三年。 等到1944年,他终于找机会离开家,跑去了昆明,在西南联大附中继续求学,这所学校聚集了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大家讨论国家、民族、人生,思想活跃得很,他很快找到了归属感,也逐渐走上了投身革命的道路,在“一二·一”学生运动中,他表现积极,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外围组织“民青社”,开始参与组织游行、罢课等活动。 1946年,罗广斌跟着老师马识途去了成都,继续从事地下工作,当时的环境相当紧张,特务四处活动,稍不留神就可能被盯上,为了掩护身份,他一边在学校教理化课,一边编辑刊物、发展组织,1947年,他进入重庆西南学院读书,担任新闻系学生会的负责人,继续在学生中传播进步思想。 1948年,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对他来说既是信仰的确认,也是危险的开始,那年秋天,重庆的地下党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同志被捕,罗广斌也没能幸免,9月10日那天,他在成都的家中被国民党特务逮捕,这场抓捕其实早有预谋,特务甚至事先征求了他做将军的哥哥的意见,兄弟俩关系本就紧张,这次哥哥也没有出面相救。 被捕后,罗广斌被关进了渣滓洞监狱,那是一个阴暗潮湿的地方,牢饭发霉,空气里都是霉味,他和老党员张国维关在一起,两人互相鼓励,努力保持清醒,每天面对审讯和酷刑,特务轮番上阵,软硬兼施,想让他招供,他的父亲也曾带着饭菜衣物来劝他妥协,说只要认个错就能回家过好日子,但他始终没有动摇,咬紧牙关,熬过了一个又一个黑夜。 到了1949年,形势开始变化,监狱里的同志们进行了一系列交流,总结经验,商量应对策略,那年2月,大家开始策反看守杨钦典,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劝说,杨钦典终于愿意帮助他们,开始悄悄传递信息,11月27日,国民党开始对渣滓洞和白公馆的在押人员进行屠杀,就在这一天,杨钦典冒着生命危险打开牢门,让罗广斌和其他18位同志逃了出来,他们分成小组,穿越山林,最终成功脱险。 重庆解放后,罗广斌迅速前往脱险联络站,向市委汇报狱中情况,他用整整两万字,详细记录了在牢里的斗争经验,提出了对策和总结,这些后来被称为“狱中八策”,之后,他被任命为共青团市委的干部,参与组织青年活动,还下到农场劳动锻炼,在长寿湖,他不仅干活,还收集素材,写剧本、搞文艺,成为职工最喜欢的“文化人”。 1957年,他和杨益言开始写作《红岩》,这部小说以他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刻画了一群英勇无畏的革命者,许云峰、江雪琴、双枪老太婆……这些人物形象,后来成为几代人心中的英雄象征,1961年,《红岩》正式出版,迅速走红,销量突破七百万册,被翻译成多种外语,成为新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不久后,该书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罗广斌也参与了剧本创作。 本来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政治运动的风暴却悄然逼近,到了1966年,《红岩》被批评为“反动作品”,罗广斌也被打成“叛徒”,指控接踵而至,他曾经的英雄形象被一夜之间推倒,成了批斗对象,1967年2月5日,他被红卫兵带走,关押在马家堡的一栋教学楼里,窗户没有栏杆,楼层很高,看守轮班监督,逼他交代“问题”。 起初,他还是配合写材料,甚至给妻子胡蜀兴写信,托人送粮票和衣物,信中语气平静,没有丝毫绝望的迹象,可就在2月10日早上,他被发现从三楼摔下,脑部重创,当场死亡,官方迅速定性为“畏罪自杀”,没有尸检,尸体当天就被火化。 胡蜀兴对这个说法始终无法接受,她知道罗广斌不是会轻易放弃的人,在国民党监狱里,他经历了电刑、毒打都没有低头,怎么会在新中国的牢房中选择跳楼?更让人怀疑的是,尸体被迅速处理,没有留下任何证据。 信息来源:(凤凰卫视——《红岩》作者罗广斌文革惨死之谜)
说起来有点荒诞:人死多了,生意却冷了。2025年,全国死亡人数预计飙上1200万
【168评论】【148点赞】
懒猫
《红岩》我前前后后看了不下10遍,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感动、新的理解。我真的没有看出来哪里是“反动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