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打赌,国家有柳传志这样的人是最大的悲哀,就知道把钱鼓捣自己腰包里去,对于国家

如梦菲记 2025-09-10 11:38:52

我敢打赌,国家有柳传志这样的人是最大的悲哀,就知道把钱鼓捣自己腰包里去,对于国家财产是个悲哀。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说起联想和柳传志的争议,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又是国有资产流失的老话题",但如果你仔细琢磨一下,会发现这事儿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得多。   2009年那次股权划转,程序上确实没毛病,联想控股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转让了29%的股权,该走的审计、评估、监管程序一个不落,国资委全程盯着,法律层面挑不出刺来。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老百姓不买账,为什么?因为大家看到的是另一幅图景:一家从国家怀里长大的企业,最后核心股权却掌握在管理层手里。   柳传志当年说过一句话,"科学院20万创始资金占35%股份,后来以2亿多回购",还开玩笑说"国家按市值算会觉得不值"。   这话听起来像是在为自己辩护,但恰恰暴露了问题的核心,普通人心里想的是:凭什么国资的价值只能按"成本价"算?这么多年的增值收益,国家和老百姓就不应该分一杯羹吗?   回头看看联想的出身,1984年成立时,130万注册资金全来自中科院,35个创始员工用的是中科院计算所的科研成果,连500平米的办公场地都是研究所提供的。   说白了,联想从头到脚都是国家资源堆出来的,这样的企业,天然就和公共利益绑在一起,每一次股权变动都会牵动公众的神经。   联想能做大,靠的不是什么技术突破,而是市场运作和资本运作,90年代PC刚兴起的时候,联想靠代理、组装赚得盆满钵满,2005年收购IBM的PC业务更是一步登天。   这些商业智慧确实厉害,但核心技术积累一直是短板,换句话说,联想更像是一个善于整合资源的贸易公司,而不是技术驱动的科技企业。   这种发展模式本身没问题,问题在于当初的国有资源投入和后来的收益分配严重不匹配,国家给了启动资金、技术成果、政策支持,可等企业做大了,这些投入的回报却大部分流向了管理层。   公众的愤怒其实很朴素:用我们的钱养大的企业,凭什么最后成了别人的私产?   更让人担心的是,联想的案例绝不是孤立的,整个国企改制过程中,类似的争议层出不穷。   改革的初衷是激发企业活力,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可实际操作中,监督机制跟不上,透明度不够,结果就是公众始终觉得有猫腻。   这种信任危机的根源在于制度设计的缺陷,一方面,企业确实需要灵活的激励机制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国有资产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它不能随意处置。   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一直是个难题,现在的问题是,天平明显向管理层倾斜了,普通民众的利益诉求被忽视了。   柳传志个人能力确实出众,把联想从一个小作坊做成跨国企业,这份商业嗅觉和管理水平值得肯定。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可以理所当然地享受全部收益,国有资产的增值,应该更多地回馈社会,而不是成为少数人的财富盛宴。   现在回过头看,联想的争议其实反映了国企改革的一个根本矛盾:我们既想要市场化的效率,又想保持国有资产的公共属性。   这个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联想这样的案例,程序上合规,但社会效果很差。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制度层面入手,首先,信息披露要更透明,让公众能够清楚地了解国有资产的去向和收益分配。   其次,监督机制要更有力,不能只靠企业自己说"没问题",需要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更合理的收益分享机制,让国有资产的增值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联想的故事告诉我们,国企改革不只是经济账,更是社会信任账,如果老百姓觉得国有资产被内部人低价瓜分了,再多的经济数据都说服不了人。   只有让公众感受到改革的公平性,国企改革才能真正获得社会支持,走得更远更稳。

0 阅读:17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