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公认以宋代官制最为复杂,因为宋代官员的官职不仅名目繁多,如水浒中出现的提辖、制使、知寨等,而且冗长,如包拯是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右司郎中,还变化次数多,比如吕夷简多次为相,每次称呼都不同。
这就提高了辨识难度,本文拟以简单为目的,助大家理解一下宋代官员的官职及实权。
宋代官职体系概述宋代的官职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官”、“职”、“差遣”三部分。
“官”只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开堂会时的座次,也称寄禄官,虚职无权;“差遣”才是实职,也称职事官,如知州、知府等;“职”则是指馆职和贴职,馆职即馆阁之职,贴职指职事官不任馆阁实务而兼领馆阁之职,只是一种荣誉性的虚衔,完全用来礼遇文官的。
以包拯为例——
《宋史》本传说:“癸丑,复龙图阁直学士、兵部员外郎、知池州包拯为刑部郎中、知江宁府。”
这里的龙图阁直学士就是贴职,不任馆阁实务而兼领馆阁之职;知池州、知江宁府才是差遣,也就是说包拯的实职是由池州知州迁为江宁知府,升了半级(州府都是宋代一级地方区划,但府比州重要,因此在品级上高半级);兵部员外郎和刑部郎中则是寄禄官,指可以享受这一级别的俸禄。
那如何区分三者呢?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
见到带有知、判、权、行、守、提点、提举等前置动词的,就是差遣,如提点刑狱、权御史中丞等。
见到学士、直阁字样的,就是馆职或贴职,比如直集贤院、枢密直学士等等。如何区分馆职或贴职呢?看他的“差遣”,比如龙图阁学士,知龙图阁,那么这个人就是龙图阁首脑,龙图阁学士就是馆职;再比如迁参知政事、集贤院直学士,集贤院直学士就是贴职。一般情况下,只要有了“差遣”,馆阁之职就成了贴职,毕竟管藏书的怎么也比不上管其他事务的吧?!
较为复杂的是寄禄官。
历朝历代的寄禄官(散官)一般是这样的,如银青光禄大夫、正议大夫、中散大夫、朝议大夫、承直郎、儒林郎、从事郎、通仕郎等等。
但宋代就完全不一样了。
《宋史·职官志》载:“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予朝政,侍郎、给事中不领省职,谏议无言职,起居不记注,中书常阙舍人,门下罕除常侍,司谏、正言非特旨供职,亦不谏诤。至于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
简单来说就是,这些原来的一品大员,如尚书仆射、礼部尚书、吏部侍郎都沦为了寄禄官,已不领具体职务。而真正权力转向一些新设的机构,如兵部尚书不管军政,而代之以枢密使;户部尚书不管财政,而代之以三司使;吏部尚书不管官员任命,而代之以知审官院;礼部尚书不管礼仪,而代之以知判院。
不过,元丰改制后,宋廷将寄禄官和散官合并组成了新的寄禄官制度,且恢复了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的职能,六部除兵部外,其他五部又都成了职事官,特别是吏部,不仅管中低级文官,而且管武官升迁,职权比唐代还有所扩大。
再比如刑部郎中,元丰改制前为五品寄禄官,改制后为从六品,掌刑狱、平反等事,品级低了实权却大了。
所以,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知江宁府包拯迁为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这里的刑部郎中和右司郎中都是寄禄官。
明白了三者的区别,我们就可以来讨论宋代几位主要名臣谁的官位更高,实权更大了。
包拯官职解析《资治通鉴长篇》中记载,包拯的“职”有:直集贤院、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最高的枢密直学士为正三品。
包拯的寄禄官为:历工部员外郎、兵部员外郎、刑部郎中、右司郎中、给事中,最高的给事中为正四品,位同“爵”中的开国伯,散官中的正奉大夫。
差遣则是:历任京东转运使(掌一路或数路之财政,后为“路”之最高行政长官)、陕西转运使、河北转运使、户部副使、知谏院、河北都转运使、知泸州、知池州、知江宁府、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权三司使、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这是他真正干的差事。
这里要解释一下,为什么户部副使不算寄禄官?因为这里的户部不是三省六部中的户部,而是三司下属度支、盐铁、户部中的户部,是宋代前期国家财政部门的子部门,所以户部副使是一个差遣。
还有一点要说明,就是知、权、判、行、守的区别,知就是一个官员的职事官和差遣同一级别;判是曾任中书、枢密等二品以上出任中央各司、地方府州,有高配的意思;行是大官兼管小官之事,差遣之外另有小差遣;守则相反,低级官衔出任高级职务;权有权且的意思,也是级别比职务高。
范仲淹官职解析范仲淹的“职”有:秘阁校理、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从三品)、枢密直学士、资政殿学士(正三品)。
寄禄官是:礼部员外郎(从六品)、吏部员外郎、户部郎中(从五品)、右谏议大夫(正五品)、给事中、礼部侍郎。最高的礼部侍郎为从三品,位同“爵”中的开国侯,散官中的正议大夫。
职事官为:司理参军(从九品)、节度推官、盐仓监、判河中府军府事、判陈州、知苏州、权知开封府、知饶州、知润州、知越州、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知耀州、邠州观察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知邠州、陕西河东路宣抚使、知邓州。
可以看到,范仲淹不同于包拯的逐步升级,他一生是起伏不定的,最高馆阁之职是资政殿学士,属于诸殿学士,高于包拯的枢密直学士。
宋代大学士层级分:
第一层:三馆秘阁学士,如昭文殿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等。
第二层:翰林学士。
第三层:诸殿学士,如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保和殿。
第三层:枢密直学士,曾名述古殿直学士。
第四层:诸阁学士,如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华文阁、宝章阁、显文阁等。
范仲淹的寄禄官最高为礼部侍郎,高于包拯的给事中。
至于最重要的职事官,范也要高于包。
宋代为削弱相权,实行三权分立,皇帝以下分枢密院、三司使、中书,分掌军事(兵权在三衙)、财政和行政,其长官为枢密使、三司使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三者是平级关系,但地位上略有差别。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宰相,参知政事是副相,高于枢密使,更高于三司使,虽然后者亦称“计相”。
范仲淹在各个方面都要超过包拯,但显然包拯受到的圣宠更隆。
苏轼官职探究苏轼的“职”有:直史馆(从五品)、翰林学士(正三品)、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
寄禄官是:大理评事(从八品,元丰改制后为职事官)、大理寺丞、左朝散郎、太常博士(从七品)、朝奉郎、左承议郎(从七品)、宁远军节度副使(从八品)、琼州别驾(正九品)。
苏轼受重用已经是在元丰改制后,最高寄禄官朝奉郎仅为正六品,其所担任的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已经是实职掌事。
至于苏轼的职事官,有人用一组数字“8341”来概括:
“8”是“八州太守”。苏东坡先后当过密、徐、湖、登、杭、颍、扬、定8个州的太守。
“3”是“三部尚书”,先后担任吏部、兵部、礼部尚书。任期都不长,吏部7个月,礼部9个月,兵部1个月。理论上这三个都是元丰改制后的差遣官,但实际上都是以此职判地方或另有兼职,如元佑七年,苏东坡先是以吏部尚书判颍州,接着以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最后又以兵部尚书除兼侍读。
“4”是“四处贬谪”,先后被贬黄州、汝州、惠州、儋州,汝州还没来得及到任。
“1”是“一任皇帝秘书”,正式职务为“翰林学士知制诰”。此职是苏东坡权势最重时期,一共干了2年零6个月,起草了八百多道诏书。
从馆阁之职来看,苏轼最高是翰林学士,高于包拯,甚至高于范仲淹,这也证明了苏轼的大文豪身份。但从寄禄官和职事官上看,又远低于包、范,也说明他一生并未得重用。
欧阳修官职分析欧阳修的“职”有: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观文殿学士。
寄禄官是:将仕郎(从九品)、校书郎、承奉郎、宣德郎(正七品)、礼部郎中、吏部郎中、礼部侍郎、户部侍郎、刑部尚书、兵部尚书(从二品)。最高的兵部尚书位同“爵”中的开国县公,散官中的银青光禄大夫。
职事官为:洛阳推官、乾德知县、权武成军节度判官、权同知太常礼院、滑州通判、知谏院、判登闻鼓院、权知成德军、知制诰、知滁州、知扬州、知颍州、知应天府、权流内铨(掌文官考核、升迁)、知同州、权知礼部贡举、权知开封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知亳州、知青州军州事、知蔡州。
很明显,欧阳修无论是职、官、差遣都要强于前面三人,观文殿学士与苏东坡的端明殿学士、范仲淹的资政殿学士等级,高于包拯的枢密直学士。寄禄官刑部尚书和兵部尚书也要高于范仲淹的礼部侍郎和包拯的给事中,更远高于苏轼的朝奉郎。
至于职事官,欧阳修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一共有八年之久,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不到两年,包拯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满打满算一年零两个月。
所以,论实权欧阳修>范仲淹>包拯>苏轼。
上善若水
宋朝根本没有统一全国,但是球事最多!冗官冗兵!就是不干实事
小满星
宋朝官职太多,怪不得弱宋。。
い祸水ザ红颜づ 回复 11-02 09:55
主要原因是重文轻武,跟官职多少没有关系
麻豆 回复 09-01 00:15
宋朝其实不弱只不过朝堂重文轻武。军队有实权的都是文人
等一个晴天
[笑着哭]宋朝那是分权 一步步走向文明 一朝被朱元璋打回老封建
灯,等灯等灯
冗官、冗兵、冗费
杰说
没有想唐初那样简洁明了
悼明
仔细阅读了全文,除了上次讲的错误为,还有学士排序是错误的。排在第一位的是宰相的贴职即昭文馆大学士,这是首相,也叫昭文相,集贤院大学士,这是次相,也称集贤相。其次,关于殿阁学士,观文殿大学士是宰相罢相(非贬)后带职,资政殿大学士是执政(副宰相、枢密正副使等)罢相出外带职,资政殿学士、端明殿学士是宰执以下重臣能得到的最高贴职。其下是翰林学士,再下是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其他直学士,直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