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朝鲜半岛的炮火渐歇,可东北军区司令部的会客厅里,气氛比战场更冷。 政委攥着封家信,抛出了质疑。 “张荣清同志,你母亲病危,可你是日本人?” 这句话像把刀,扎得“张荣清”太阳穴突突直跳。 他望着窗外飘雪,想起十二岁那年在东北黑土地上的一切。 “我是中国人。”他咬着牙,把这句话撂给了政委。 1933年,砂原惠出生在日本一个武士家庭。 父亲虽为“满铁”职员,却总在饭桌上念叨:“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咱们日本人该学他们的仁义。” 五岁那年,父亲带他去沈阳故宫:“你看这城,比东京城还气派。等你长大,要像中国人那样,做个有担当的人。” 1945年,父亲病逝,十二岁的砂原惠和母亲被遗弃在阜新。 村里人明知他们是日本人,却递来热粥、缝补破衣。 这份善意,让“小惠”第一次觉得,“中国”不是地图上的名词,是能暖人心的地方。 1948年土改,工作队把“贫雇农”的地契递到他手里。 他盯着“张荣清”三个字,想起父亲临终前说:“别做侵略者的帮凶,要当中国的朋友。” 当晚,他揣着地契找到征兵处:“我要参军,保护中国。” 十五岁的“张荣清”,就此成了东北民主联军独立九团的新兵。 辽沈战役时,“张荣清”成了侦察兵。 他跟着父亲学过矿山测量,被安排到侦察营。 他趴在雪地里测国民党炮兵阵地,一趴就是三天三夜。 有回为了找偷渡路线,他脱了棉袄跳进冰河,却举着测绳喊:“这儿水深两米,能过!” 最险的一次,他独自潜入敌营。 趁着夜色,摸到敌军弹药库,正要记坐标,突然听见脚步声。 他攥紧怀里的手榴弹,贴在墙根。 敌人擦肩而过时,他听见有人骂:“这鬼天气,八路军早冻跑了!” 他咬着牙没动,等敌人走远,才摸出铅笔,在手心里写下“炮位坐标”,然后往回跑。 当大家都以为他估计要没了的时候,他却出现了,连长拍着他的肩膀直夸:“这小子是块硬铁!” 可没人知道,他是要替父亲赎罪,替所有被日军伤害的中国人,把侵略者赶出家门。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部队动员时,“张荣清”第一个报名。 有人劝他:“你是日本人,去了怕说不清。” 他却把遗书拍在桌上:“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中国就是我的家!” 朝鲜的冬天比东北还冷。 他在零下三十度的雪地里潜伏,睫毛结满霜花他。 最苦的是上甘岭战役,他带着侦察小分队摸进敌营,被美军照明弹照得暴露。 子弹擦着耳朵飞,他却笑着喊:“同志们,炮兵阵地在这儿!” 可命运的转折来得太突然。 1953年,母亲病重的消息跨过鸭绿江。 组织上派人核实身份时,翻出他的入伍登记表,籍贯栏写着“日本”。 “张荣清”沉默了。 他想起母亲教他说的第一句中文:“孩子,要记着,你是中国娃。” 此刻,母亲躺在病床上,而他这个“中国娃”,却要被当成“外国人”带走。 被回到东北老航校,“张荣清”成了“特殊学员”。 他被安排和被俘的日本航空兵一起上课,却总躲在角落。 因为这些昔日的侵略者,顿顿吃白米饭,而他的战友还在朝鲜啃炒面。 他憋不住质问:“你们侵略中国时,可曾想过我们是兄弟?” 直到有天,教员带他们参观飞机修理厂。 一个日本战俘盯着国产歼击机模型,突然鞠躬:“这飞机,比我见过的所有战机都先进。” 那一刻,“张荣清”突然懂了。 父亲说的“中国的仁义”,不是口号,是能造飞机、能护百姓的真本事。 1955年,母亲终于盼来了归期。 “张荣清”带着母亲回到日本,却成了“异乡人”。 他创办公司想促进中日交流,却被骂“中国间谍”。 他去学校讲中国故事,学生家长举着牌子抗议。 直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那年春天,他带着日籍老兵代表团重访东北。 在阜新的老房子前,他跪在雪地里哭:“爸,妈,我回来了。” 2010年,抗战胜利65周年庆典。 八十二岁的“张荣清”站在天安门广场,对着镜头说:“我是张荣清,中国人。” 2021年6月,老人在东京病逝。 临终前,他拉着儿子的手:“把我一半骨灰葬在中国。” 从1948年到2021年,六十三年光阴,“张荣清”用一生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国人? 不是血统,是心,是对土地的热爱,是对同胞的牵挂,是哪怕被误解、被伤害,依然愿意为这片土地拼命的赤子之心。 正如他在自传里写的:“我叫张荣清,生在日本,长在中国,死在中国。这辈子,我没白活。” 主要信源:(共青团中央——“我填表的时候填的就是中国人。”一个日本人说)
1953年,朝鲜半岛的炮火渐歇,可东北军区司令部的会客厅里,气氛比战场更冷。 政
万寿菊芳草桥
2025-09-22 14:32:28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