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王震率十万大军进入新疆,却苦于没煤取暖,这时,李四光告诉他:“我有个学生,叫王恒升,找到他就能找到煤!” (信息来源:铁甲网——在 1949 年,王震部队是如何找到新疆煤矿的?) 1949年,新疆的那个严冬,比零下二十度更彻骨的是绝望。十万大军面临冻毙危机,当所有人都束手无策时,开国将军王震,却将唯一的希望,托付给一位被关押的学者。 他如何敢将国家命运,押在一个“问题人物”身上?这场以科学为赌注的豪赌,能否在冰封大地上凿开一线生机? 1949年深秋,零下二十多度的暴雪里,进疆的十万大军还没来得及庆祝和平解放,就迎头撞上了一场生存危机。取暖的煤炭告急,医院里挤满了冻伤的士兵,街头巷尾甚至能看到被活活冻死的牲畜。 王震,这位在南泥湾创造过奇迹的将军,面对这种局面也感到束手无策。他曾有过南泥湾开荒的豪情,可面对这片广袤土地的酷寒,经验似乎失灵了。一封紧急电报,带着绝望,从乌鲁木齐飞向了北京周总理的案头。 这封电报意外地打开了一间阴暗的牢房。周总理接到电报后迅速咨询了地质学家李四光,而李四光推荐了一个名字:王恒升。 这个名字,当时正与“罪犯”身份捆绑在一起,他因与苏联专家进行学术交流,被扣上“海外关系”的帽子关进了“学习班”。王震没有丝毫犹豫,亲自赶到监狱。 当他看到那个戴着脚镣的瘦弱学者时,这个曾发表激昂演说、率领千军万马的将军,说出了一句颠覆在场所有人认知的话:“你当总指挥,我当副手,我们一起找煤!出了任何问题,我一个人负责!” 这不仅是一句承诺,更是一场豪赌。王震赌上的是自己的政治生命和部队的最后希望。他深知,国家派他来,不只是为了打仗,更是希望他能在这片土地上再造一个“南泥湾”。眼前的危机,既是挑战,也是他必须完成的使命。 王恒升,这位毕业于北京大学、拥有瑞士苏黎世大学理学博士头衔的学者,面对这位将军的破格信任,没有提任何个人要求。他脑中迅速调动起多年在新疆野外勘探的记忆,以专业回应了信任,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地点:六道湾。 他坚定地表示,顺着那个地方往下挖,36尺必见煤!挖掘工作开始了,第一天,没有。第二天,还是没有。当怀疑和动摇开始蔓延时,王震力排众议,坚持要信科学。第三天,在挖到34尺,也就是大约10.5米深的时候,黑色的煤层终于出现了! 那一夜,王震激动得彻夜未眠。六道湾煤矿迅速投产,日产量达到400吨,彻底解决了部队和乌鲁木齐百姓的燃眉之急。当地人终于告别了烧马粪取暖的日子,由衷地感叹:“这不仅仅是找到了煤,更是科学与魄力联手创造的奇迹。” 这次“出山”,也彻底改变了王恒升的命运。他没有辜负那份沉甸甸的信任,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他的足迹踏遍天山南北,相继发现了克拉玛依的石油、和田的金矿、昆仑山的活火山,还为新疆培养了一大批地质人才。 时间流转到80年代,王震依然惦记着这位改变了新疆命运的科学家。当他想联系早已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王恒升时,却惊讶地发现,这位功勋卓著的学者,晚年家中竟连一部电话都没有安装。 王恒升曾感慨,是王震当年的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而那个果敢的将军与那个坚韧的学者,他们的故事,早已熔铸成这片热土发展的基石,讲述着一个时代里,不同身份的人如何为了同一个理想而共同创造历史。
1949年,王震率十万大军进入新疆,却苦于没煤取暖,这时,李四光告诉他:“我有个
韫晓生
2025-09-22 15:46:59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