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节迎喜讯,歼-36也能上航母?核航母舰载机迈上新高度

建业侃侃 2025-04-25 10:51:39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中国研究人员在一篇专业论文中,就解决飞翼布局舰载机着舰难题给出了全新方法。尽管此类方法尚属探索性设计,与实际运用还有一段距离,但通过后续优化与持续改进,仍能为飞翼布局舰载机上舰提供坚实基础。《南华早报》还在报道中谈到了成飞六代机,认为成六代也可能衍生出舰载版,进而有望一举登上核航母。

在飞翼布局还未进入人们视野之前,舰载机多以常规布局、三翼面布局以及鸭式布局为主。例如美国海军F/A-18系列和F-35C,俄罗斯海军的苏-33、中国海军的歼-15系列和歼-35,法国海军的阵风-M等等。上述机型都有一个显著特征,即都保留有尾翼设计,起降操控比较成熟。

飞翼布局舰载机在航向稳定性与操纵控制上要复杂得多。随着多项先进技术的运用,这一技术挑战也被逐渐攻克。研究人员在论文中确认,飞翼布局舰载机的着舰操纵过程的风险因素,除飞翼布局自身原因外,影响着舰成功率的要素还包括甲板运动、舰尾流扰动、数据链延迟与丢包、人力耦合等,其中前两者至为关键。

首先是甲板运动,航母在海上由于受海浪、海涌及风的影响。导致舰体会产生六自由度运动,它包括沿着3个坐标轴的直线运动(纵荡、横荡、沉浮)和围绕三坐标轴的旋转运动(横滚、俯仰和偏航),并且各自由度运动之间是耦合作用的。甲板运动导致舰载机的理想着舰点成为三维空间的活动点,特别是理想着舰点位置的变化,大大增加了着舰难度,甚至会导致着舰失败。因此,舰船的六自由度甲板运动是影响舰载机着舰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舰尾流扰动对舰载机下沉速度、姿态、着舰点偏差、逃逸率等都有影响,以至于让着舰任务因舰尾流的存在而变得更加复杂,进而使得着舰作业过程的安全性大大降低。为此飞行员也将接近舰尾的复杂气流扰动区称为是进入“鬼门关”。

舰尾流来源于舰船结构与相对风的相互作用,它主要在最后800米的着舰过程产生影响。至于其具体构成则有以下多点:①是舰前进在尾部形成真空区;②是甲板边缘产生的旋风;③是舰面上的上层建筑设施、飞行甲板船头部分以及这脚甲板末端与其他甲板形成的转角部分产生的紊流等。

截至目前,成功完成海上着舰拦阻试验的飞翼布局飞行器,只有美国诺·格公司操刀开发的X-47B舰载无人机,时间在2013年7月10日。尽管该机未能从预研项目转为正式型号,但却为飞翼布局战斗机开展相关试验提供了更多技术参考。

此外,由我国研制的攻击-11舰载无人机,也会在近期开展与X-47B相似的试验项目,如果大获成功的话,那么历史将会改写。

再来谈前面提到的“全新方法”,研究人员表示,在飞翼布局舰载机着舰控制律中,引入基于增量非线性动态逆的直接力控制,由此可以提高该类布局在舰尾流干扰情况下快速修正航迹,以及抑制舰尾流干扰的能力,最终既能显著提高上述舰载机的着舰精度,同时也可减轻飞行员的操纵负担,属于一举两得。

当然研究人员也强调,这种“全新方法”能为飞翼布局舰载机上舰提供一种思路。但在短期内尚不具备实用性,仍需不断探索与深入优化。但无论怎样讲,它还是对六代机在着舰技术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至于成飞六代机(歼-36)有无舰载版本,这是大家较为关心的问题。根据现有情况看,成飞六代机推出舰载版的可能性较低。

一方面是由于沈飞六代机在设计过程中就考虑到了舰载需求,以至于歼-50技术验证机透着浓厚的上舰氛围。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技术积累、订单份额等因素影响,促使成飞六代机仍会把重心放在陆基机方面。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海军下一代舰载机项目上,沈飞六代机还将会是主角。

目前,飞翼布局舰载机着舰技术,主要还是为了攻击-11舰载无人机能否够取得开门红,为最终上舰服役铺平道路。从现实考虑,现在谈论六代机上舰的话题还比较早,歼-35隐身舰载机与攻击-11隐身舰载无人机形成"忠诚僚机"体系,才是中国海军最急需的。

不过,飞翼布局六代机的着舰研究和探索,为航母舰载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海军正在为六代机时代的海空一体战积蓄力量,当六代机登上航母的那天,太平洋上的战略天平将发生根本性倾斜,中国海军航空兵将能秒杀美国海军。

0 阅读:185

评论列表

68ZQ15

68ZQ15

2
2025-04-25 14:27

只要甲板够大6爷也能上。

用户10xxx87

用户10xxx87

1
2025-04-25 21:31

歼50一定会发展出舰载机,因为它的机翼可以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