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收到闺蜜的消息说她刚生了孩子,我想去医院探望她并送上祝福。
没想到刚进医院,就听到了一个让我吃惊的言论:“我宁可生2个儿子,也不要1个女儿!
”就在我走到病房门口的时候,听到了这句话。
朋友生子后的惊人言论推开病房门,我看见闺蜜面色疲惫地躺在病床上,而她的亲戚在一旁忙碌,显然刚才的那句话是她说的。
等亲戚走后,我忍不住问她:“为什么你会这么说呢?
宁可生2个儿子也不要1个女儿?
”我以为这是一个开玩笑的说法,但她的表情却告诉我她是认真的。
她告诉我,在生了儿子之后,老公的二舅妈建议她再生个女儿,但她自己并不愿意。
她认为怀孕和生孩子的过程实在是太辛苦了,她不想让自己的女儿未来也经历这样的痛苦。
她说,如果再生,宁可生一个儿子。
为何90后妈妈不愿生女儿闺蜜的理由让我陷入了沉思,她的想法其实也并不是无理取闹。
从怀孕到生产,确实是一个辛苦而痛苦的过程,特别是当自己亲身经历过那种痛苦的时候,会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经历同样的事情。
因此,她说自己宁可再生一个儿子,也不想生女儿,这种想法是基于她自己的亲身体验而产生的。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叫“认知图式的补偿效应”的概念。
简单来说,就是自身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创伤,会影响到未来的选择和偏好。
闺蜜的这种“不愿生女儿”的心态,正是这种“创伤代偿反应”的典型表现。
她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再受自己曾经受过的苦,所以出现了这样的偏好。
认知图式与创伤代偿反应这让我想起很多夫妻在孩子出生之前,对孩子性别的期盼。
有的希望生儿子,有的希望生女儿。
这种期望背后,其实是各种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
以前的社会风气重男轻女,因此很多家庭希望生男孩,他们认为男孩更好养大,可以继承家业。
相反,有些家庭希望生女孩,觉得女孩更贴心可爱。
其实,这都是父母的一种期盼,未必是偏见,但这种期盼在孩子出生后,必须转变为接受现实的态度。
接受孩子性别,给予平等的爱孩子出生后,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该被平等对待,给予充满关爱的成长环境。
如果把孩子的性别作为对待他们的标准,是非常不公平的。
之前我看过一个案例,35岁的王女士因为父母重男轻女而至今单身。
王女士的弟弟被父母宠爱有加,她的积蓄都花在了帮助弟弟买房买车上,而她自己却被忽视,甚至因此吓跑了两个男朋友。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但这样的父母未免有些偏狭,忽略了对孩子的公平。
我们总说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无论男孩女孩,父母都应该给予足够的爱。
就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计划生育宣传标语所说:“生儿生女都一样,重男轻女是封建。”
升华主题其实,无论生男孩还是女孩,孩子都是一棵树上的新芽,值得我们去细心呵护和栽培。
当我们用爱去浇灌孩子,看到他们一点点长大,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
生命不是一个公式,而是一棵树,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我们生命中珍贵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平等看待每一个生命,给予他们应有的爱和尊重。
这样,未来的世界才会更加美好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