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我站在田埂上,望着父亲佝偻的身影在田间忙碌。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一家几代人,如今却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困境。年轻人纷纷涌向城市,留下老一辈独自坚守,这片土地的未来将走向何方?我们这一代人,又该如何传承这份对土地的热爱和责任?
如今,湘西的许多村庄,年轻一代的身影越来越少。田地渐渐荒芜,曾经热闹的田间地头,只剩下老人们还在默默耕耘。这种“70后不愿种地,00后不识农耕”的现象,并非个例,而是许多农村地区面临的共同难题。
村里七十多岁的张大爷,便是这群老农的缩影。他坚持每天下地,即使儿女多次劝说,也不愿离开这片他耕耘了一辈子的土地。“种了一辈子地,这些土地就跟我的孩子似的,放着不管,看着心疼。”张大爷的话,道出了老农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他们将土地视为命根子,难以割舍。
父亲也常常感叹:“等我们这代人不在了,可能就真没人种地了。”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与担忧。我望着父亲,想起他教我插秧时的情景。笨手笨脚的我,连最基本的农活都做不好,惹得他直摇头。“现在的年轻人啊,连地都不会种了。”父亲的感叹,让我意识到,农耕技艺的传承正面临着断层。
我回忆起九十年代初期的家乡,那时的农村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清晨,牛铃声、犁地声此起彼伏,田野上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傍晚,村口的大榕树下,村民们聚在一起,有说有笑,一片祥和。而现在,这棵百年老树下,早已人迹罕至。
这种变化,源于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外出打工,成为年轻人的首选。“现在的年轻人都嫌种地辛苦,”母亲说道,“种一年地还不如出去打工一个月挣得多。” 的确,纯粹依靠种地维持生计,在如今这个时代已变得越来越困难。
“儿子,你说咱们这地,以后怎么办?” 父亲的提问,让我陷入了沉思。这片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土地,它的未来究竟会怎样?
我曾陪父亲去山上的梯田。那些梯田是爷爷那一辈人,一锄头一锄头开垦出来的,像天梯一样,层层叠叠,蜿蜒而上。“你爷爷常说,这些田地就是我们的根。”父亲望着远处的梯田,眼神中充满了回忆和感慨,“可惜啊,现在没人愿意种了。”
梯田的荒芜,不仅仅是土地的闲置,更是一种文化的断层。老一辈的农耕经验,那些关于土地的智慧,正在逐渐消失。当我们这一代人完全脱离了土地,这些世代相传的农耕智慧,是否也将成为历史的尘埃?
父亲常说:“其实种地也是一门学问,下种、施肥、除草,每一样都有讲究。只有真正干过的人才明白。” 去年暑假,我尝试帮忙种玉米,却因为用错了除草剂,差点毁了一季的收成。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农业生产并非简单的体力活,而是需要经验和技术的积累。
“爹,这块地您说还种不种了?” 我再次问父亲。
“种,怎么不种?祖祖辈辈的地,不种白不种。” 父亲的回答,坚定而执着。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目光扫过这片他耕种了大半辈子的土地。
老一辈农民,像父亲一样,起早贪黑,任劳任怨。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对农耕的坚守,令人敬佩。他们是土地的守护者,是农耕文明的传承者。
时代在变迁,生活方式在改变,但土地永远是我们的根。那些在田间劳作的身影,那些与土地相伴的岁月,都是我们民族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也许未来的农业会走向现代化、智能化,但那些老一辈农民的身影,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尊重。
我们这一代人,或许是最后一个还能亲眼目睹传统农耕场景的群体。当最后一代真正的农民离开人世,当土地上再也看不到耕种的身影,我们是否会失去些什么?那些世代相传的农耕智慧,那些与土地相关的民俗文化,那些承载着乡愁的田野风光,又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