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禄:发挥高校学科优势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提供人才科技支撑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4-15 16:45:41

编者按: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为深刻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肩负的新使命新任务,全方位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中国教育在线联合推出“教育强国建设”系列访谈栏目,邀请高等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推进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谈一些重点工作和思考。

近日,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十次会议举办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就高校如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支撑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并分享了北航实践。

赵长禄指出,高校具有教育科技人才融合优势和多学科特征,组织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要面向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切实把握好学科这一核心要素,发挥独特优势,一体夯实办学能力,巩固拓展服务面向,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强有力支撑。

学科引领:前瞻布局,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学科布局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决定了一所大学教育科技事业发展的重点,是统揽各项办学工作的‘纲’”。赵长禄强调,高校要加强顶层谋划,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动态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集聚优势资源力量,不断提升办学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特别是要主动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趋势,通过持续凝练学科方向,加快前沿领域布局,促进传统学科内涵进化升级和学科间交叉融合,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蓄势赋能、提供源头支撑。

北航便是这一理念的积极践行者。赵长禄介绍,近年来北航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凝练了一批新兴交叉方向,布局建设了人工智能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未来空天技术学院等平台,牵引办学资源向赋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

协同增效: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夯实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硬能力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汇聚之地,应秉持系统思维,推动三者深度融合。如何有效推动?赵长禄认为,要以汇聚一流人才团队为核心,深化科教协同,以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统筹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平台打造等工作,既实现资源集约保障,又能在真实的科研场景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北航通过革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树立开放共享的资源配置理念,全力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他谈到,近年来北航分级分类打造了微纳中心等一批融人才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等功能为一体的科教协同共享平台。组建国际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面向基础前沿和新兴交叉领域打造了若干个研究中心,作为人才蓄水池、新方向孵化器,实现学科交叉、人才汇聚、资源集约保障和平台共享。秉承“逻辑集中、物理分散、全校共享”理念布局建设未来学习中心,搭建“智造工厂”实践与创新平台,实现了学生由学知识向强能力转变。

产教融合:把握时代所需,输出人才科技“能量包”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与高校协同发展至关重要。赵长禄指出,要不断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引导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紧密结合,切实提高成果转化效能。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在强化学生基础理论功底的同时,着力培养技术科学的横向交叉能力、纵向贯通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把握运用新技术手段的能力,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近年来北航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无缝对接。赵长禄介绍,在实践中,北航持续拓展与兄弟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例如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共建“协和医班”,与中央财经大学交叉培养“计算机+金融”人才,与中国航发共建航空发动机研究院,与中国商飞共建大飞机研究院,成立具身智能研究院等,探索工学交替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模式,有效促进了科技创新与重点行业领域的合作。

1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