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直播成为大众获取信息、娱乐休闲的重要途径。然而,其中却滋生出了一些不良现象,“卖惨” 直播便是其一。近期,央视曝光了卖惨主播的骗人流水线,将这一隐藏在屏幕背后的灰色产业链公之于众,引发了广泛关注。
以主播 “小松” 为例,他在短视频平台上塑造了一个送外卖的单亲父亲形象。视频里,他穿着外卖制服,抱着年幼的孩子,满脸疲惫地讲述着生活的艰辛。这些充满 “烟火气” 的视频,迅速触动了网友们的心弦,吸引了超过 40 万粉丝关注。可谁能想到,这一切都是他精心编织的谎言。所谓的单亲父亲、辛苦送外卖的经历全是虚构,他不仅家庭美满,甚至连外卖制服都是从网上买来的道具。
除了打造虚假人设,一些主播还在直播带货领域大做文章。“大先哥助农在行动” 这个账号就是典型。他们打着 “卖惨” 和 “助农” 的旗号,通过拍摄果农生活艰难、水果滞销的视频,引发网友同情,进而销售水果,涉案金额高达 400 余万元。在他们的视频中,团队成员一人分饰多角,一会儿是可怜的果农,一会儿又成了收购商。直播时展示的水果新鲜诱人,可消费者收到的货物却常常货不对板。但由于售后流程繁琐,加上产品价格不算太高,多数消费者只能无奈接受,很少有人选择退货维权。
而曾经火爆一时的 “凉山孟阳”,同样利用虚假人设带货。她在短视频里塑造了大凉山贫困女孩的形象,通过 “卖惨” 吸引了大量粉丝。积累一定人气后,她开始直播带货,售卖所谓的 “凉山本地” 农特产品。然而,经调查发现,她直播间售卖的雪燕、红花等商品产地并非凉山。最终,她因虚假广告罪被判刑 11 个月,处罚金 8 万元。
这些卖惨主播的背后,是一条完整而复杂的灰色产业链。在产业链前端,MCN 机构精心挑选 “卖惨” 对象,一般会选择基层工作者或身处困境的群体,这样更容易引发大众同情。接着,为其量身打造悲情人设,通过专业的拍摄和剪辑技巧,让内容看起来真实可信。到了中端,便是内容创作、剧本编写以及电商运营环节,他们会策划各种 “悲惨故事”,诱导消费者下单。后端则负责把控农产品供应,确保整个流程顺利运转,实现无底线的 “卖惨” 博流量获利。
面对如此猖獗的卖惨营销现象,平台和监管部门必须采取行动。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对涉嫌造假的内容从严处理,一旦发现卖惨主播的违规行为,立即封号处理。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卖惨主播的违法成本,严厉打击此类违法行为。
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也要提高警惕,增强辨别能力。在观看直播时,不轻易被卖惨剧情左右,保持理性消费。购买商品前,多查看商品评价,仔细甄别商家资质,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平台或相关部门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斩断这条卖惨主播的骗人流水线,让网络环境回归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