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立冬了,听说过几天会有一股强冷空气来温州,届时温州的最低温度将要降到个位数。而此时窗外的那排银杏树的叶子,依然翠绿一片。
回想那年,女儿第一次离开家去北京上大学,北京校园内的一条小路旁也有一排银杏树。临近立秋,北京的银杏早已一片金黄,女儿发了好几张与同学在银杏树旁的合影。照片中,在一片金黄的银杏叶中,女儿满脸兴奋。
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同一片天空下,银杏竟然有那么不一样的风情。
诗画山水,温润之州,如今已经成了温州旅游的推广词。因为这片土地“虽隆冬而恒燠”,在唐朝上元二年(675 年),就开始被称为温州。
温州的地形,东部沿海都是平原,西部都是平均海拔在500米左右的丘陵。因此,温州的市区确实是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如果没有那几个恼人的台风,温州的气候还真是非常宜居的。温州的冬天很少下雪或结冰,平原地区每隔5~6年才有机会看到积雪。
只是温州的西部山区,因为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个别村庄的海拔还超过一千米,那些地方的气温与平原地区相比,确实低了好几度。
在冬天,无论是下雪还是结冰,都让小孩兴奋几天,忙上一阵子。我的童年就在泰顺箬阳村度过的,箬阳村的海拔就在500米左右。在冬天,比起海拔只有40米的文成县城的气温要低上好几度。每次寒潮来临,箬阳村里静置于室外的水通常都会结冰。在冬天,冰块是小孩子最好的玩具。于是不管是在稻田还是在室外的水缸,都会有小孩想尽一切办法把冰块给取出来。
记得当时取冰块还是有技巧的。通常用一根麦秆或者空心的芦苇,对着冰块吹出一个小孔,再用稻草串起来,拎在手里。再与另一个小孩手里的冰块碰撞,谁的冰块撞碎了,就转身再去水稻田里找一块更厚的。因此,山间风口的梯田里,通常围满了小孩,为的就是找最厚的那块冰。
如果天气异常寒冷,山上的溢出来的泉水,通常就会结成冰凌。一根又粗又长的冰凌,在孩子的眼里宛若一根将军佩剑。因此,找到冰凌的孩子,用冻得通红的小手,紧紧握着冰冷的冰凌,却满脸骄傲,像是一位打了胜仗归来的将军。
到了县城之后,冬天很少有结冰的日子,这让我很失落。好在父亲会在寒流来临之前,将碗装满水,放置在窗外,再把一根细线放在碗边,让细线的一头泡在水里。如果寒流够强,一夜之后碗里的水就变成了冰坨,只要拎起细线,就把冰坨从碗里拎出来。拎着冰坨去上学,也会吸引同学羡慕的眼神。
文成县下属的几个乡镇,也在海拔500多米的山区。到了冬天,县城在下雨,而山区在下雪。从山上下来的汽车车顶上都会堆着一个雪人,引得全城小孩在围观。货车的车厢里都覆盖着厚厚的一层积雪,能在车厢里抓一把积雪或者爬到车厢里玩耍一阵积雪,都是孩子梦寐以求的事。
长大后,到了温州,发现温州市区的冬天更温暖。短袖的T恤是一年之中穿得时间最长的服装,有的年份到了立冬时节还无需穿外套。年轻的时候,到了冬天,小伙伴们以不穿秋裤为荣。到了最冷的三九天,也就是一件贴身T恤再披上一件羽绒服。
在我的记忆中,温州最冷的冬天是2014年。那年的冬天在一次强冷空气的到来之后,温州的最低温度破天荒地降到了零下四度。第二年开春的时候,发现街头有一半的行道树都被冻伤了,原本郁郁葱葱的树枝只剩下几片枯叶。
这几天,北方的朋友晒出了冰天雪地的照片,让我心生向往的同时,也让我想起了童年时光的冬天。如果有幸到了漫天积雪的北方,我想温州的朋友一定会是开心的不要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