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央视大楼楼下热闹非凡,不少市民发现这里聚集了许多明星。
有说唱歌手小鬼王琳凯、戏曲电影大展“最佳男主角”奖得主陈丽君,还有扮演过许仙的叶童。
原来,2025年央视春晚正在紧张联排中。
今年的春晚有一个特别的亮点——首次推出无障碍转播模式。
这个新模式为数千万视听障碍人士提供了一个窗口,让他们也能同步欣赏到春晚的精彩节目。
以往,听障观众只能等到大年初一看重播版本,而这次他们可以通过AI实时字幕和手语表演,在除夕夜与大家一起享受这场文化盛宴。
无障碍转播并不是简单的手语翻译。
十几名听障演员会将春晚节目同步演绎一遍,让听障观众通过手语和字幕理解节目内容。
听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却充满挑战。
为了确保节目与手语表演同步,需要强大的网络支持和技术平台来解决延迟和卡顿问题。
好在,随着AI技术的发展,中国已经具备了这些条件。
央视作为国家级媒体平台,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经验,能够统筹调度导演、解说员、手语翻译等专业人员,并邀请一批出色的听障表演者参与其中。
更重要的是,央视愿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收集听障观众的反馈,对节目进行调整优化,才使得这一创举成为可能。
说起无障碍转播的成功,不得不提到20年前的一场演出。
那时,《千手观音》惊艳亮相春晚舞台,一举夺得了当年节目评选一等奖。
21位舞者默契十足,手势丰富传神,变幻着观音的各种代表手势,仿佛21人如一人般和谐统一。
当观众得知她们都是听障者时,更是被她们顽强的毅力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所感动。
在无声的世界里,她们付出了比常人多出数倍的努力,历经无数次磨合与雕琢,才成就了那6分钟的绝美绽放。
这不仅是舞蹈艺术的呈现,更是生命力量的彰显。
她们用舞蹈告诉人们,即使身处困境也能够创造奇迹。
正是那次演出,让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听障人士。
20年后的今天,曾经的《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依旧充满活力。
她从台前转向幕后,倾力相助这次无障碍转播。
作为一名听障者,邰丽华深知听障者的处境和困境。
她两岁失聪,无法像常人一样听到音乐节奏,只能通过观察老师动作、触摸音箱感受震动等方式理解音乐韵律。
在舞蹈训练和表演中,她克服了与教练、同伴沟通交流的障碍,逐渐建立了默契。
如今,邰丽华已经成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
她在台下满溢笑容地为表演者们打节奏,亲自体验转播效果,确保每个细节到位。
表演者们也十分用心,努力理解春晚节目的内涵,吃透每个词的含义,反复尝试将这些内容转化成听障朋友能看懂的内容。
遇到不适合用手语直接表达的部分,就用AI转换成白话文再练习。
为了让更多的听障伙伴同享一台春晚,表演者们还将身体律动融入手语表达中,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
整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但每一位参与者都全身心投入,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与心血。
导演手臂上插着大力胶,或用来标记机位,或固定设备,或用于整理。
不断与负责人沟通完善各种细节,与表演者讨论如何更好地表达节目内容。
最终,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下,无障碍转播模式顺利推进。
国内8500万聋哑群体终于能在除夕夜同步享受这场文化盛宴。
今年的春晚盛宴属于所有人,想到这一点,不禁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希望国际友人知道此事后,也会为之惊叹不已。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无数人的努力和付出,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社会的进步。
无障碍转播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上的创新,更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
它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这场全民欢庆的盛会中,共享欢乐时光。
这也让我们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