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诸葛亮写的一首诗,最后14字成千古名句,年年入选中学课本

寒梅傲雪映霜华 2025-01-16 10:33:03

【前言】

杜甫,字子美,别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了不起的诗人,后人敬称他为“诗圣”。他这一生啊,那是跌宕起伏,年少时的杜甫那是壮志满怀,可到了中年,在官场上却连连碰壁,等到老年,更是过着漂泊无依的凄惨日子,这前后的差别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尽管他的晚年生活很是悲惨,但他那心系国家和百姓的伟大精神,以及对生活的透彻理解,让他写出了能流传千古的优秀作品,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启发。

【一、少年杜甫怀抱远大理想】

盛唐时期,杜甫还是个少年,他来自官宦家庭,家里条件很不错,小小年纪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才能。依据礼制,他本来能够顺顺当当地去当官,然而,19 岁的杜甫却做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离开老家,踏上了四处游历的旅程。

要问杜甫为何这样决定,一方面是他性格较为独立,不想被困在科举和仕途的固有模式里;另一方面是他渴望过自由自在的日子,想要放飞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大千世界的美妙。每当漫步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时,杜甫就会豪情大发,对未来满是无尽的向往与期盼。他期盼着日后能够功成名就,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在这一时期,杜甫创作了不少体现其渴望建功立业心态的作品。像在长诗《画鹰》里,“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这句诗,彰显出年少的杜甫那种嫉恶如仇、渴望施展抱负的心境。而在诗作《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句,同样展现出杜甫仰望高山之时的壮志豪情。这些作品共同刻画了一个朝气蓬勃、满怀抱负的杜甫形象。

杜甫打心眼里就不想将来只是当个舒舒服服的小官,平平淡淡地过完这辈子。他渴望的是能在官场上大显身手,甚至让世道人心都有所改变。就是这种远大的理想主义观念,造就了年轻时杜甫那种躁动不宁、胸怀壮志的性子。

【二、杜甫经历仕途失败 明白官场险恶】

33 岁时,杜甫在洛阳和李白碰了面。这两人都对山水情有独钟,性格又豪爽洒脱,一见面就特别投缘,就此结下了跨越年龄的深厚情谊。杜甫创作了《痛饮狂歌空度日》,来讲述他跟李白尽情喝酒、高声唱歌、肆意放纵的日子。杜甫还自称“飞扬跋扈”,从这能看出,那时的他还是个充满朝气、豪放不羁的年轻人。

和李白相较而言,杜甫要更注重实际一些。他心里清楚,总不能一直尽情畅饮、肆意放歌,得为自己的未来做些谋划。在 35 岁那年,杜甫又一次抵达长安,参与科举考试,期望能够在仕途上有所成就,达成心中梦想。然而,现实却是无比残酷,杜甫在科举考场上再度受挫,只得到了一个“副榜”的成绩。

其中一个缘由是那时的宰相李林甫推行“野无拾遗”之策,蓄意给人才制造难题,杜甫便在其中深受其害。这一回的失利对杜甫的自信心予以重击,也使他明白读书人谋求入仕极为艰难,官场可谓危机四伏。

有位老朋友劝他别再追求仕途了,可杜甫却讲:“国家的兴衰,每个人都有责任。”从这儿能看出杜甫对国家前途那满心的担忧。他心中依旧揣着为天下效力的志向,并不愿意就这么轻易放弃。

然而在接下来的十年间,杜甫滞留于长安,到处谋求官职,却总是遭遇挫折,觉得自己的才能没办法得以发挥,也得不到认同。杜甫曾在皇宫外偶然碰到唐玄宗,恳求对方给自己一个机遇,玄宗虽说对杜甫的学识颇为赞赏,可由于杜甫的出身问题,不能给他重要的职位。

这十年,杜甫从一个满怀壮志的青年,转变为一个内心世界丰富、对现实有着清醒认知的中年人。他慢慢明白,想要踏上仕途,光有才华学问是不够的,还会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杜甫对人生的理解变得更为深沉和含蓄。

【三、杜甫目睹国破家亡 哀痛之余仍念民生】

44 岁时,杜甫回到洛阳去看望老母亲,哪承想最小的儿子竟因家中贫困活活饿死了。杜甫痛心到了极点,在这一瞬间,他仿佛把这个世界的变幻莫测和冷酷无情都看明白了。一年之后,安史之乱轰然爆发,杜甫亲眼见到长安沦陷,战火四处蔓延,百姓们背井离乡、无家可归,他自己也变成了难民,在荒郊野外四处漂泊。

如今的杜甫不再是往昔那朝气蓬勃的少年郎,他变得沉稳内敛,把世间之事看得极为透彻,然而心中依旧怀揣着为国家和百姓谋求福祉的抱负。在亲身目睹了国家破碎、百姓流离的悲惨景象后,杜甫创作出了众多反映当下社会弊病的著作,像《三别》《三吏》等等,给当时的战乱留下了真实的历史记录。

【四、杜甫隐居山林 写下千古绝唱】

47 岁的杜甫告别长安,前往蜀地,在山间野地隐居起来。在这儿,他总算可以暂且躲开那繁杂的政治纷争,安下心来搞创作。杜甫去到蜀地的武侯祠,追思诸葛亮的整个人生历程,创作出了那首传颂千古的《蜀相》。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此两句写的是诸葛亮的离世,也道出了杜甫对自己一生的慨叹。同杜甫一样,诸葛亮亦是壮志未酬便已离去,如此英才早早凋零,令后人不胜悲悼。

杜甫在《蜀相》中曾言:“蜀主已亡蜀似茫,宦游之魂雨闻伤。”这话的意思是,蜀主刘禅昏庸无能,致使蜀汉好似失去了主心骨;而诸葛亮的英魂仍在蜀地徘徊,听闻雨声便为蜀主的无道而哀伤。

从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当中,杜甫宣泄出了自己对当下朝政的灰心丧气,还有那心系国家、担忧百姓的情感。在山居的日子里,杜甫的内心渐趋平静,然而他骨子里依旧是那个怀揣着理想,一心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诗人。

【五、杜甫晚景凄凉 百姓怀念诗圣精神】

杜甫的晚年生活可谓是流离失所。据村民讲,当时的杜甫衣着破旧不堪,尽管被病痛和贫困折磨着,可他的眼神中依然流露出坚定的神情,仿佛在找寻着什么。为了避开战乱,杜甫带着家人坐上船,离开了成都。

杜甫在江上漂泊期间,突然身患重病,咯血不停。家人打算让船靠岸,以便给他找寻医生。然而,杜甫心里明白自己所剩时日不多,于是吩咐船继续前行。最终,他在疲惫不堪与饥寒交迫中离世,享年六十二岁。

杜甫去世的事儿一传开,好多百姓都来祭奠这位诗圣,一个个悲痛万分。杜甫在世的时候,老是替老百姓说话,所以他走的时候,百姓们都记着他的好呢。虽说杜甫这辈子过得挺不容易,可普通老百姓就记住了他那一心为国为民的热忱之心。

【结语】

杜甫以自己的一生向后人呼喊:当遭遇命运的变幻莫测时,需坚守纯真之心;当面对黑暗之时,要扛起诗人的责任。他为后人所留下的,不单单是杰出的诗作,更是那心系国家、关怀百姓的崇高大义精神,此精神理应被世人永远铭记并传承下去。

0 阅读:4
寒梅傲雪映霜华

寒梅傲雪映霜华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