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26日,在飞往南京的一架波音飞机上,飞行员雷纳德暗示张学良,他可

历史脑洞 2025-09-24 03:54:04

1936年12月26日,在飞往南京的一架波音飞机上,飞行员雷纳德暗示张学良,他可以驾驶飞机飞回西安,张学良说:“如果有人要杀我,让他杀吧,我不在乎。” 给张学良开飞机的,是个叫路易雷纳德的美国小伙,威斯康辛州人,当时才30岁,拿着1000美元的月薪,这在当时可是天价。雷纳德1935年底来到中国,很快就成了张学良的专属飞行员。 雷纳德的飞行日记,无意中记录了很多历史的关键节点。比如1936年4月8日,他记录当天下午2点载着张学良飞往肤施。而我们的史料记载,著名的“肤施会谈”是9日晚上开始的。这就产生了一个时间差。 最合理的解释是,张学良8号就到了,但东北军内部意见还没统一,所以他以天气不好为由,硬是拖了一天。这期间,雷纳德和他的飞机被红军战士看得死死的。雷纳德在回忆录里抱怨,说一群士兵天天盯着他,晚上睡觉都围着他,搞得他只能天天换地方睡。从这个细节就能看出,当时的会谈气氛有多紧张,双方都在互相提防,也都在互相试探。 1936年12月4号那天,雷纳德从上海运了一飞机新鲜蔬菜和肉到西安。他一落地就感觉不对劲,机场上停满了南京来的军用飞机,空气里都是火药味。 12月12日凌晨,枪声响了。 雷纳德被惊醒,一开始还以为是演习。但很快,子弹“嗖嗖”地从屋顶飞过,大门紧闭,全城戒严,他才知道出大事了。当时和他住在一起的,正是中共地下党员刘鼎。 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全城都断电了,但他们住处的电话居然能用。雷纳德拿起电话,接线员说,只有特定的电话才能接通,一场“革命”正在进行。雷纳德心里咯噔一下,但马上又冒出一个念头:既然飞行员的电话没断,说明不管谁赢了,都需要他开飞机。 那天白天,刘鼎冒险翻墙出去打探消息,很快带回情报:机场被杨虎城的部队控制了,张学良的波音飞机完好无损,有重兵把守。这说明,从事变一开始,这架飞机就是张学良计划中的重要一环,可能是他给自己留的后路,也可能是为了后续的和平谈判做准备。 事变后,这架飞机更忙了。12月17日,雷纳德接到密令,载着刘鼎飞往肤施,接来了周恩来。当时保安为了能让飞机降落,还紧急动员老百姓修了个临时机场,结果因为山沟太窄,飞机还是落不下来,只能降在肤施。 雷纳德回忆,飞机降落后,他看到一群年轻的红军战士,很多看起来只有十二三岁,浑身泥泞,但眼神坚毅。周恩来和代表团成员上了飞机,因为气流颠簸,这些留着长胡须的革命者吐得一塌糊涂。飞机在西安降落后,他们迅速上车离开,整个过程高度保密。就这样,雷纳德的飞机成了西安和肤施之间的“红色航班”,去时满载弹药物资,回来时坐满共产党人。 在1936年12月26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 25号一早,张学良在密室紧急召见雷纳德,命令他十分钟内做好飞行准备,但去哪儿,一个字都不说。这种极度的机密性,说明张学良这个决定下得非常突然,可能都没跟任何人商量。 他们先飞到洛阳。飞机一落地,蒋介石的卫队立刻围了上来,有士兵甚至拿枪对准张学良,问要不要“杀了他”。被蒋夫人喝止后,才算有惊无险。 第二天,也就是12月26日,他们从洛阳继续飞往南京。天公不作美,一场从蒙古刮来的沙尘暴遮天蔽日,护航的战斗机很快就跟丢了。 驾驶舱里,只有雷纳德和张学良。看着窗外翻滚的黄沙,雷纳德觉得这是天赐良机。他觉得张学良不该去南京接受那“本不属于他的惩罚”。只要少帅一句话,他可以把飞机开到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张学良的命运或许就此改写。 雷纳德忍不住了,他暗示张学良:“也许我们最好不要去南京。” 张学良只是静静地看着前方,语气里没有一丝波澜,说出了那句载入史册的话:“不管它,如果有人要杀我,让他杀吧,我不在乎。” 那一刻,雷纳德知道,这位年轻的将军已经做出了他的选择。他选择用自己的自由,甚至生命,去换取国家的团结和停止内战。这是一种近乎悲壮的豪赌,赌的是蒋介石的信义,赌的是一个军人的担当。 飞机在南京机场降落,张学良刚走下舷梯,就被士兵团团围住。雷纳德看着他,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少帅,脸上是一种听天由命的平静。 雷纳德忍不住说:“务请保重!” 张学良转过身,泪水顺着脸颊流下。他紧紧握住雷纳德的手,连说了几声“谢谢”,然后昂着头,走进了那道曾经是朋友、如今却变成敌人的人墙里。 这一走,就是半个世纪的囚禁。 后来,这架见证了历史的波音飞机被何应钦封存。而雷纳德,在一番思想斗争后,接受了蒋介石的聘请,继续驾驶这架飞机,只是雇主,已经换了人。

0 阅读:47
历史脑洞

历史脑洞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