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二个节气,也是今年春季第二个节气。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雨水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此时气温回暖,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恰值农田耕作关键时期。
“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在我国长江流域,冬小麦、油菜普遍返青,进入最佳春灌时期;麦浇芽,菜浇花,施肥除草,清沟沥水;果、桑、茶园,清园修剪,除虫追肥。中原地区也迎来投放鱼种、鱼苗的好时节。雨水的滋润令农田土壤焕发生机,春耕盛景,忙碌充盈,让人们充满希望。
面对着即将到来的春色,古代诗人创造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如唐代韩愈佳作《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诗细腻地描写了早春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与人类的相融相合。
雨水节气到来前,人们正沉浸在元宵佳节的热闹氛围中。元宵赏灯,雨水迎春,京剧舞台上有不少应节好戏。

马连良《遇龙酒馆》
《元宵谜》《遇龙酒馆》等:生旦双节同喜乐
京剧舞台上,有许多反映元宵节(上元节)与雨水双节的优秀剧目,如荀慧生大师主演的荀派名剧《元宵谜》,讲述明代礼部尚书吕刚中与其女昭华、未婚女婿郭廷章发生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故事。
《元宵谜》讲述明代礼部尚书吕刚中有女吕昭华,许配同僚郭仲铭之子郭廷章,未及完婚,郭仲铭去世。吕刚中于是接未来女婿郭廷章入府,在其家花园居住。吕刚中内弟赵班侯因工作调动,将女儿赵秀英也寄住在吕府。恰逢元宵节,郭廷章外出观灯,赵秀英邀吕昭华同往花园赏月,并至书房中将郭廷章衣帽穿戴起来,与吕昭华作耍。这一场景恰为吕刚中窥见,误以郭廷章与吕昭华婚前私自幽会。次日,吕刚中痛斥郭廷章,逐之出府,又勒逼吕昭华自尽。适逢诏书来到,调其入都,未了此事而去。其时,赵班侯来吕府接女儿,见状劝解,留下赵秀英,携吕昭华前往广东赴任。郭廷章易名章麟阁,入都赴试,状元及第,放广东学台,遇见赵班侯。赵班侯不知其即郭廷章,以吕昭华许之。吕昭华不允。赵班侯将其母接来广东相劝,赵秀英与之同来,一日邀吕昭华往游花园,吕昭华窥见章麟阁即是郭廷章,始允亲事。吕刚中亦来广东,见郭廷章与女吕昭华成婚,怒甚。经赵秀英诉明往事,始释前疑,合家团聚,重归于好。此戏经过一系列波折后,父女和翁婿最终重归于好,体现了家庭和睦、亲情可贵的主题。剧中人物的念白,具有荀派独特的风格,柔美甜润,这种京韵白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生活美,而其中的唱段玲珑活泼、雅俗共赏,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观赏性,成为荀慧生先生的成名之作。
梅兰芳大师也创造了两个著名的元宵节主题新戏:具有浓郁神话色彩、歌舞并重的《上元夫人》,还有根据明代阮大铖同名剧作改编的《春灯谜》,以元宵节作为背景,演绎一出男女主角错中错的悲喜剧。其中梅兰芳大师有极精彩的唱段,被几家唱片公司录制为唱片发行。
老生方面,在元宵佳节发生的喜剧,有马连良大师的名剧《遇龙酒馆》。故事讲述书生白简入京应试,路过铁龙山,侠盗公孙伯赠以胭脂宝褶,至京寄寓表兄林江家中。林江开玉龙酒馆,值上元节,民间大放花灯。明成祖(朱棣)因梦五星聚奎,微服私访,并拟观灯,入酒馆,闻白简读书之声,心颇嘉许,唤出面试,才艺俱佳。白简献上胭脂宝褶,朱棣问来历,白简据实以告,并荐举公孙伯。朱棣临行前,故意提出要借走宝褶,以测白简之度量,白简慨然予之。朱棣归即封白简为招宝状元,命招安公孙伯,又授白简巡按。此一折后再接《失印救火》,前以唱,后以念为重,成为马派唱念做俱佳的好戏。
还有一出元宵节发生的悲剧《薛刚闹花灯》,是凸显武净唱做技巧的好戏,如今常常作为连台本戏《薛刚反唐》头本演出。
《遇皇后·打龙袍》:包公巧设花灯局
《遇皇后·打龙袍》两折戏讲的是:包拯陈州放粮归来,在天齐庙路遇一盲眼老妇前来申冤,自述其为宋仁宗之母李宸妃。二十年前,在她诞下皇子时,刘妃与内监郭槐用狸猫将太子换走,并诬其产下妖孽,因而被打入冷宫。后刘、郭企图斩草除根,火烧冷宫,幸得贵人相救,她方才逃至赵州桥寒窑栖身。包拯在验证过盲妃的黄绫诗帕后,确定其就是当今皇上之母。包拯还朝,正逢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宵节),便巧设花灯为计,请仁宗观灯,灯官安排一个又一个花灯:“一团和气灯、和合二圣灯,三阳开泰灯……”看到最后,竟出现“清风亭雷击张继保”的花灯,仁宗明白这是包拯暗指自己为不孝之人,大怒,欲将其问斩。包拯乘机将李太后之事禀明圣上,仁宗召老太监陈琳询问,陈琳将二十年前“狸猫换太子”之事道出。此时,又传来曾经的刘妃、如今的刘太后自尽的消息,仁宗才确信李氏才是自己的母亲,当即传旨遣人到赵州桥迎李氏回銮。李太后返朝后,怒而责骂仁宗昏庸不孝,赐紫金棍与包拯命其责打皇帝。包拯既不敢冒犯皇帝,又不敢不遵太后懿旨,遂让仁宗脱下龙袍代打之。李太后喜爱包拯的聪明忠正,赐金挡翅、尚方宝剑,加封其为太子太保以为褒奖。

因为这出戏有灯官报灯名的情节,说明是在元宵节发生的故事。这段故事根据清道咸年间子弟书艺人石玉昆所著的《三侠五义》第十五回至第十九回改编而成。但它并不是在清末创作出来的,据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中载:“元人杂剧中已有包公断立太后及审乌盆鬼诸异说”,而明代《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小说中第七十三回和第七十四回也讲述了相似的故事。
为什么元、明、清三朝都有类似的故事呢?因为这段故事就取材于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刘太后与李宸妃也确有其人。
仁宗名赵祯,是宋真宗第六子,生母为章懿皇后,就是京剧中的李宸妃、李太后。李氏初入宫时,是刘德妃宫中侍女,刘德妃即是戏中的刘妃、刘太后。真宗宠爱刘德妃,但因她无子嗣而迟迟不能封后。当刘德妃看到稳重大方、温柔贤惠的李氏时,便向真宗皇帝推荐李氏侍寝,不久李氏就怀孕了。大中祥符二年(1009),李氏生下一子,这就是真宗六子赵祯。但故事并没有向“母以子贵”的老路上发展,而是从此母子天各一方。原来,刘德妃早有算计,如果李氏生男孩,孩子便由她抚养成人,且对外宣称孩子为她所生,真宗也可以产子为由封她为后。李氏不得不忍痛把襁褓中的儿子送与刘德妃抚养。大中祥符五年(1012),刘德妃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后之位。真宗皇帝身体一直不好,刘后很快就学会了批阅奏折,真宗便让她独自来处理国家大事,刘后独揽大权。不久真宗病情加重,宰相寇准怕刘后效仿吕后、武后,便秘密向皇帝奏请皇太子(赵祯)监国,但此事为刘后所知,立马罢免了寇准的宰相。后宋真宗驾崩,刘皇后被尊为刘太后,军国大事她全权处理,可怜的李氏却被发配到永定陵为真宗守陵。
乾兴元年(1022),年幼的仁宗皇帝赵祯继位,刘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病逝,宋仁宗皇帝由此才得以亲政。明道元年(1032),李氏因病去世。史书中没有关于她守陵生活的记录,但想必不会比宫中生活得更好。由于她的隐忍,方落得善终。后来,仁宗皇帝终于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氏,便着手查证。因没有得到刘氏虐待母亲的证据,这才放过刘氏族人。仁宗将李氏也葬入永定陵内,与刘太后一同升附太庙之中,这就是历史上的“仁宗认母”。
刘氏直到李氏死后,仍不告诉仁宗真相,可见为了一己私利,刘氏变得多么残忍。在不同的时期,民间都有以此为蓝本的故事。就戏曲来说,元代就有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京剧有《狸猫换太子》等。在戏中,刘德妃被刻画成一个心如毒蝎、性如豺狼的人物,而李氏则塑造成一个迭遭迫害、九死一生的善良妃嫔,幸有包拯明断,才使仁宗母子终得团圆。这出戏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善恶观和审美追求,还体现了百姓对清如水、明如镜的包拯的敬爱之情。
京剧《遇皇后·打龙袍》是何时出现在京剧舞台上的呢?清道光四年(1824),庆升平班演出剧目中,就有《遇皇后·打龙袍》,可惜不知当时由谁饰演李氏。
咸丰末年,出现了老旦佼佼者郝兰田,因他过去唱过青衣和老生,把这两行当的腔调和旋律糅入到老旦唱腔中,经数年实践,创作出了老旦新腔,表演上也是性格各异,不久便成为京师皮黄班中第一老旦。郝兰田经常在《遇皇后·打龙袍》中扮演李宸妃。
郝兰田后约二十年,京剧班中出现老旦大家龚云甫。他有一条清脆的好嗓子,又有一股细微的“雌音”,使老旦的唱法女性化,酷似北京老太太说话的口吻,深受观众欢迎。龚云甫演出《遇皇后·打龙袍》,往往与名净金秀山合作,此戏也成为其拿手之作。
龚云甫弟子甚多,其中成就最大者为李多奎。他嗓音极佳,黄钟大吕,甜润苍劲,雌音、衰音、苍音、膛音俱全,有极强穿透力,行家将李多奎的唱评为“中锋嗓子亮膛音,蜂蜜滋味秋凉韵”,说明老旦之唱贵在甜美中有苍凉之音,似老年妇女叙陈年往事,方才有滋有味。与李多奎合作《遇皇后·打龙袍》的名净,是金秀山之子金少山,也是一位唱做俱佳的净角艺术家。金少山英年早逝后,出现了唱腔悦耳动听、善于塑造人物的净角艺术家裘盛戎,和李多奎合作此戏,可谓珠联璧合。如今李派和裘派的第三代第四代传人,都很好地继承了这出好戏。 (吴薇 制图)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张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