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文科屡屡被老百姓埋汰。说实在话,并不是文科不重要。相反,文科至少与理科同样重要。出问题的,不是文科这个领域,而是这个领域的人。这些年,文科这个领域的人,不敢说绝大部分,至少是很多人被打断了骨头,除了各种跪舔,搞出各种殇论,别无所长。 聊起文科,社会上的批评声音似乎就没停过,但这真的只是简单的“文理之争”吗?或许我们该换个角度看,这根本不是学科地位高低的问题,而是中国文科在当下一个关键领域出现了巨大的逆差——我们称之为“话语权赤字”。 文科的衰落,根子很可能不在学科本身,而在于从业的人。有些人似乎丢了风骨,热衷于炮制各类“殇论”来迎合某些论调,甚至一味模仿和追随西方,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内部的虚弱,直接导致文科在助力国家崛起的宏大叙事中,不仅贡献寥寥,有时甚至在帮倒忙。 当一个领域的从业者连自己的故事都讲不好,又怎能指望获得大众的信任和尊重?一个健康的人文体系,本应是文化产品的发动机,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有筋骨、有力量的作品。 真正的较量,其实发生在看不见硝烟的全球舆论场。你看人家美国,靠着强大的文化输出,几乎定义了全球的话语体系,这就是人文学科展现出的惊人力量。反观我们自己,整个人文体系在国际竞争中显得相当薄弱。 最痛心的是,关于那场惨烈的侵华战争,我们自己都没能拿出几部震撼世界的作品,更别提用英文去讲述了。这片舆论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 犹太民族就把自己的苦难史说成了全世界的共同记忆;而作为加害方的日本,却极其成功地把自己塑造成原子弹下的受害国,同时将南京大屠杀和731部队的罪行在全球记忆中不断淡化。这背后,就是叙事能力的较量。 所以,中国的文科学者们,要想赢得国人的尊重,不能总在内部争论谁更重要,而是要到国际这个大舞台上去打一仗,用实打实的文化胜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过去总有人喜欢把文科捧得高高在上,觉得那是“形而上”的高级学问,天然就该引领“形而下”的理工科。可历史早就给出了答案。在工业革命之前,那个由文人主导的“形而上”世界,发展得何其缓慢。 真正让世界天翻地覆的,是近几百年生产力的飞跃式进步。这并不是说文科不重要,文科和理科当然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文科必须重新找到自己的坐标,它的价值不应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地位感上。 文科的复兴,需要一场彻底的自我革命。从业者必须找回创造力和精神脊梁,停止空谈,将目光投向真正的战场。在今天,话语权就是一种生产力,一种能塑造人心、影响未来的关键力量。 只有通过一部部书籍、一部部影视作品,在文化舆论的阵地上取得看得见的胜利,才能真正赢回属于自己的尊严与信任。 信息来源:文科为何如此尴尬:一场关于价值、定位与未来的反思2025-04-01 人才发展委员会
长大了才明白,语文真的是滞后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