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都高三了,她的班主任是个 38 岁的中年男老师,教语文的,最近女儿回家跟我说,她班主任上课的时候经常讲一些跟课程无关的内容。听到这话时,我心里咯噔一下——高三可是冲刺的关键期,每一分钟都该用在刀刃上,怎么能把时间浪费在“无关内容”上?我甚至已经在心里盘算,要不要找机会跟老师沟通一下,提醒他专注高考考点。 我越想越坐不住,晚饭时扒拉了两口饭就放下筷子。女儿看我脸色不对,小声说:“妈,你别生气啊,王老师讲的其实挺有意思的。”我没好气地问:“有意思能当高考分吗?他都讲啥了?”女儿扒着碗里的米饭,说:“就上周讲《赤壁赋》,他没直接讲文言知识点,先讲苏轼被贬到黄州,住的房子漏雨,没钱买肉就买别人不要的猪肘子,炖了一锅‘东坡肉’,还乐呵呵写‘日啖荔枝三百颗’。”我皱眉:“这跟高考有啥关系?”女儿抬头看我:“他说,你们现在天天刷题到半夜,跟苏轼那会儿受的罪比,算轻的。他还说高考作文要是考‘逆境中的心态’,苏轼就是最好的例子,比光背素材管用。” 我愣了一下,好像有点道理,但还是嘴硬:“那也不能耽误正经课啊。”女儿撇撇嘴:“没耽误啊,他讲完故事,再讲‘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比死记硬背快多了。昨天他还讲他上大学时,期末考前一天晚上背《离骚》,背到凌晨三点,结果考场上脑子一片空白,最后写了篇自己对屈原的理解,居然拿了高分。”我更糊涂了:“他这是教你们作弊?”女儿“噗嗤”笑了:“不是!他说高考语文不光考知识点,还考理解和表达,要是光背模板,遇到新题就懵了。他让我们别怕‘跑偏’,有时候真情实感比标准答案还管用。” 我心里的疙瘩松了点,但还是不踏实。第二天我特意提前下班,想着去学校“突击检查”一下。到教学楼的时候正好是下午第三节课,王老师的语文课。我没进去,就站在走廊窗边往里看。教室里挺安静,王老师站在讲台上,没拿课本,手里捏着个苹果。他说:“昨天作业里有个成语辨析,‘望梅止渴’和‘画饼充饥’,好多同学选错了。我给你们讲个事儿,我儿子今年上小学,昨天放学跟我说,他同桌上课偷吃饼干,被老师发现了,同桌说‘我就是闻闻味儿,望梅止渴呢’。”教室里哄堂大笑,我也忍不住笑了。 王老师等大家笑完,举起苹果:“‘望梅止渴’是真有梅子这个东西,能解渴;‘画饼充饥’是假的,饼画得再像也填不饱肚子。学习也一样,你们现在刷题是‘望梅’,知道刷完能提分;要是光想着‘我要考大学’,却不动笔,就是‘画饼’。”他把苹果递给第一排的学生:“来,传下去,每人闻一口,这就是‘望梅止渴’的‘梅’,闻完了咱们接着讲题。” 我站在窗外,看着学生们一个个传着苹果,脸上都带着笑,之前那种紧绷的气氛好像散了不少。突然想起女儿说的,最近班里晚自习没人打瞌睡了,连最讨厌语文的男生都开始主动问王老师问题。我摸了摸口袋里准备找老师“沟通”的纸条,慢慢揉成了团。 回家的路上,我给女儿发微信:“晚上想吃啥?妈给你做你最爱的糖醋排骨。”女儿秒回:“!!妈你今天咋这么好?”我笑了,打字:“因为突然觉得,你们王老师挺靠谱的。”高三是挺关键的,但有时候,让弦别绷那么紧的人,可能比只盯着分数的人,更懂怎么让这根弦弹出好调子。
我女儿都高三了,她的班主任是个38岁的中年男老师,教语文的,最近女儿回家跟我
叙白呀嘿
2025-09-27 04:49:09
0
阅读: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