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隔夜柠檬”事件引发舆论两极分化,消费者非但未大规模抵制,反而出现集体“护短”现象,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复杂的消费心理、品牌策略与社会情绪。
一、低价策略与消费者预期的“隐性契约”1.价格敏感与容忍度提升
蜜雪冰城以“4元柠檬水”等极致低价产品著称,其核心用户多为学生、打工族等价格敏感群体。消费者在购买时已默认低价与品质之间的妥协,形成了一种“隐性契约”:低价商品的风险被默认为“可承受代价”。正如网友调侃:“4块钱还要啥自行车?”,这种心态本质上是消费者对“消费分层”的自嘲式接受——低价被视为品牌与用户之间的“免责声明”。
2.对比效应与行业乱象的转移焦点
消费者对高价品牌(如30元奶茶)的食品安全问题容忍度更低,认为高价应匹配高品质承诺,而对蜜雪冰城的宽容则源于对行业整体乱象的无奈。部分网友甚至反向对比:“高价奶茶连隔夜资格都没有”,将矛头指向更普遍的行业问题,而非单一品牌。
二、情感营销与品牌认同的强化1. 草根人设与情感共鸣
蜜雪冰城通过“雪王”IP、魔性主题曲等土味营销,塑造了“不装”“接地气”的草根形象,与年轻群体的反叛心理形成共鸣。品牌被赋予“对抗高物价的精神盟友”符号意义,用户对品牌的情感投入转化为危机中的“道德绑架”——“犯错可以忍,但别寒了我们的心”。
2. 玩梗文化与危机消解
事件发生后,网友自发以幽默方式化解争议,如“雪王连夜把柠檬塞进冰箱”“换班柠檬”等梗的传播。这种集体创作既是对品牌的情感维护,也通过戏谑消解了事件的严肃性,将食品安全问题转化为社交狂欢。
1. 快速响应与规则调整
尽管蜜雪冰城官方微博保持沉默,但部分门店迅速调整策略,如总部规定“柠檬不得过夜,闭店需拍照报废”,部分门店改为24小时营业以规避隔夜问题。这种“听劝”的姿态被解读为“知错能改”,反而强化了品牌的“亲民”形象。
2.公益形象的“信任储蓄”
蜜雪冰城此前在河南暴雨捐款2600万元、助销滞销农产品等公益行动积累了好感度,这些“信任储蓄”在危机中发挥了缓冲作用,让消费者更倾向于宽容。
1. 对消费主义的反抗
在房价高企、职场内卷的背景下,蜜雪冰城的低价成为年轻人“对抗消费主义”的象征。选择蜜雪冰城被赋予“务实主义”标签,甚至被视为一种“无声抵抗”。消费者通过维护品牌,间接维护自身消费选择的合理性。
2. “补偿性消费”的心理机制
年轻人将消费划分为“生存账本”与“生活账本”:前者追求极致性价比,后者为情绪买单。蜜雪冰城恰好处于两者交汇点——既是低价必需品,又是情绪抚慰剂。这种双重属性让食品安全问题在情感需求面前被部分弱化。
尽管舆论宽容,但蜜雪冰城近年已因食安问题被行政处罚23次,黑猫投诉量达8779条,加盟模式下的品控漏洞亟待解决。网友的“护短”可能模糊问题本质,正如《北京日报》评论指出:“监管处罚不能缺位,宽容不应滋生侥幸”。消费者对平价的包容不应成为品牌忽视底线的理由。
蜜雪冰城事件揭示了平价品牌的生存逻辑:低价既是护城河,也是风险源。消费者的宽容源于对“质优价美”的渴望,但若品牌因舆论庇护而忽视品控,最终可能瓦解信任根基。正如网友所言:“我们可以陪你穷,但你不能让我们拉肚子”。如何在性价比与安全性间找到平衡,将是蜜雪冰城乃至整个行业必须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