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字的开幕词,获得30多次掌声,毛主席却说:这不是我写的

网娱一纱网 2025-04-14 15:07:57

1956年9月15号那天下午,中央的大领导们慢慢步入了会议的地方。在一阵阵响得耳朵都快震聋的掌声中,毛主席走上了最前面的台子,他用自己那很有特点的湖南老家口音开始了讲话:

各位朋友,咱们中国共产党的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此刻正式拉开帷幕了……

毛主席的开场讲话挺简短,总共就3099字,但这短短的一段话,被大家用30多回的热烈鼓掌给打断了。讲话里头有好多金句,像那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谦虚能使人往前走,骄傲就让人掉队”之类的。

会议上的代表们都觉得那个开幕词挺棒,而且里面那股子“毛泽东味儿”十足,大伙儿心里都琢磨着,这肯定是毛主席自己动手写的。可就在会议休息的当儿,大伙儿围着毛主席问这事儿,毛主席却摆摆手说:“这不是我的杰作,是一个年轻才子写的。”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那篇开幕词的作者是谁?为啥毛主席会让他来写呢?

【毛主席让田家英给毛岸英当老师】

这篇开幕词是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写的。田家英啊,他原来的名字叫曾正昌,1922年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开药店的家庭里出生。小时候,他们家的日子还算宽裕,但好景不长,他三岁那年,父亲就走了,家道也就中落了。尽管家里变得困难,他妈妈还是咬牙坚持,节衣缩食供他上学。

田家英上到初一那年,妈妈不在了,他没办法继续读书,只能去药铺做学徒。他暗暗下定决心,要走遍各地,读遍天下的书。从那以后,他就一边打工一边自学。

田家英心里明白,想出类拔萃,就得比旁人多下苦功。所以,就算日子过得越来越不容易,他也从没想过停下学习的脚步,反而是愈发刻苦了。到了他13岁的光景,尝试着给报社投稿,没想到投出去的稿子篇篇都被录用,从此,“田家英”这三个字就成了他最常用的笔名,留在了报纸上。

14岁那年,田家英跟报纸上一个姓刘的教授辩论,结果他赢了,这事儿在当地传开了,大家都说他是记忆力超好的“小天才”。到了1936年,田家英开始接触新思想,明白了只有共产党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所以,他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队伍“海燕社”。

1937年的时候,田家英才15岁,他就去了那时的“革命圣地”延安。到了第二年,他就加入了共产党,真正成为我们党的一份子。在延安的日子里,他先是考上了陕北公学,读完书后,学校就让他留下来教书,他还成了讲近代史最年轻的老师。

1946年那会儿,毛主席的大儿子毛岸英从苏联回到了中国。因为在苏联长大,他的中文水平不太好。毛主席就想给毛岸英找个老师,帮他提高中文。正愁着找谁呢,他突然想到了和毛岸英年纪一样的田家英,就对田家英说:“田家英啊,我有点事儿想找你帮忙,你看行不?”

田家英赶紧回应:“主席,有啥需要我做的,您直说,我肯定尽力!”毛主席笑着开口:“我那儿子岸英从苏联回来了,可他一直在那边长大,中文不太灵光。想请你帮忙,给他补补中文,当他的中文辅导老师,你看行不?”

田家英爽快地答应道:“没问题,主席,您就安心吧。”就这样,田家英当上了毛岸英的中文辅导员。

田家英教毛岸英特别上心,他把中国历史跟语文知识混在一起,按照历史发展顺序,一点一点地给毛岸英讲解。田家英小时候都是自己学知识,他觉得背古诗文特别有帮助,就一直这么做。时间长了,背古诗文就成了他的日常,也成了他这辈子喜欢干的事儿。

给毛岸英安排的学习计划里,田家英特地加上了背诵这一项。他挑了很多有名的文章、诗词还有一些很棒的段落,让毛岸英背下来,好让他的中文变得更好。田家英还会隔三差五地考考他,看看背得咋样。

有一次,田家英让毛岸英去背一篇毛主席讲经济问题的文章。毛岸英背得不太顺畅,老是卡壳,但田家英却特别认真,一点不含糊。这时候,旁边有个工作人员想帮毛岸英说话,就讲:“古文嘛,都是有节奏的,背起来容易。可现代文呢,没啥规律可循,岸英背不出来,也挺正常的。”

田家英没吭声,直接把那篇文章从头到尾溜了一遍,背完后才开口:“该记的东西还是得记,现代的文章也不例外。学习这事儿,没啥窍门儿,不能因为觉得难记,就不去掌握这些知识点了。”

毛岸英听完之后表示赞同,接着念起毛主席的那篇文章。有了田家英的指导,毛岸英的中文能力迅速提升。

【田家英顺利通过毛主席“考试”】

1948年,毛主席抵达西柏坡那会儿,解放战争已经进入到最关键的收尾阶段了。战斗任务越来越繁重,毛主席手头的人手不够用,急需再找个秘书来帮忙。于是,他就把挑秘书这事儿交给了胡乔木去办。胡乔木和田家英挺熟的,知道他是个有本事的人,就向毛主席推荐了他。

几年前,毛主席就已经注意到了田家英。而且,田家英还教过毛岸英,两人有师生之谊。再加上后来胡乔木的极力推荐,田家英就很自然地成为了毛主席的得力助手,担任起秘书的职责。

这一年,田家英才26岁,年纪轻轻就已经成为毛主席的秘书了,这对他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刚到毛主席身旁工作,田家英心里挺忐忑的。毛主席看着他,问道:“你来我这儿干活,心里是怎么想的?”

田家英琢磨了一会儿,开口道:“我就图个安稳,别出错就行。”毛主席听了田家英这话,心里头有点儿不太乐意,但田家英说的确实是打心底里的话。田家英心里明白,毛主席不光是党的头儿,马上还要当新中国的老大。所以,给毛主席当秘书,这活儿不光忙得团团转,责任还重得要命,一点马虎都不能有。

田家英刚接手新工作没多久,毛主席就找他谈话说:“家英,你赶紧准备起草一份电报,我等会儿就要用。”作为党的带头人,毛主席的电报可不是小事,它得反映出党中央的看法,里面说的话都是带政策方向和指导意义的,所以用词得特别讲究,得清晰明了,一点都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让人产生误解。

田家英接到这活儿,心里头有点忐忑,但他没空多琢磨,立马动手,以最快的速度把电报给赶了出来。等他把电报递给毛主席,毛主席呢,没直接夸他,但也没说要改哪儿,这意思就是说,电报写得还行,过关了。

没过多久,毛主席又给田家英安排了个活儿,派他去东北的城市搞调研。田家英赶紧问毛主席:“主席,这次有啥具体要求不?”毛主席摆摆手,说:“没啥具体要求,你就到处溜达溜达,瞅瞅街道、瞅瞅工厂、瞅瞅商店,还有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咋样,回来跟我说说就行。”

这次算是毛主席对田家英的一次考验,田家英对这次“测试”特别上心。在去东北的旅途中,田家英心里琢磨了不少事儿:

在历史的洪流中,国民党的衰落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共产党正稳步迈向执政的地位。未来,当共产党掌握政权后,他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便是如何有效地治理城市。鉴于多种因素,共产党在城市治理方面确实缺乏足够的经验。正因如此,主席此次派遣他前往东北的城市进行考察,其深意很可能是为了让他实地学习并汲取城市治理的宝贵经验。

所以,田家英一到东北,就在当地头头的带领下,开始对东北的各大城市进行摸底,特别是深入了解了工业方面的情况。至于田家英在东北到底查出了啥名堂,现在也没啥确切的文字资料留下来。

得提一提的是,新中国一建立,毛主席就挺看重田家英,老让他跑到全国各个地方去做调研。浙江、四川、湖北这些省份,田家英都去过。这明显能感觉到,毛主席对田家英的调查反馈挺满意的,要不也不会一回回地派他出去继续调研了。

【田家英女儿“捉弄”毛主席】

田家英刚开始给毛主席当秘书那会儿,他去找胡乔木讨教怎么成为一个好秘书。胡乔木告诉他:“想给毛主席当好秘书,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把毛主席的书读透,把他的思想搞明白。”

大家都知道,胡乔木在党内和党外都被看作是特别会琢磨毛主席心思的人。林克讲过:“胡乔木能长时间得到毛主席的信任,这里头原因不少,最关键的是他能明白主席到底想做什么。”

李慎之也讲过:“乔木同志给主席当了20多年的秘书,对主席的了解那叫一个深透。”这事儿说明白了,要给毛主席当秘书,必须得会琢磨他的心思,只有这样,工作上才能干出点名堂来。

田家英听了胡乔木的建议后,就决定要把读透毛主席的书、明白他的想法,还有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当成头等大事来做,这样才能更好地干好工作。日子一天天过去,田家英和毛主席的关系也越来越铁,两人走得特别近。

五十年代那会儿,毛主席差不多每晚都会找田家英聊聊天或者吩咐他干点事儿,他俩聊的话题特别多,啥都聊。田家英呢,他当过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主任,还有中央政治局主席的秘书,干了不少活儿。毛主席对他挺满意的,经常夸他,给了他不少好评。

因为毛主席的工作做得特别棒,特别是在搞调查研究这块儿,他给党中央和毛主席回馈了好多有价值的信息,还给出了不少好建议。就这样,他很快就成了毛主席身边离不开的好帮手。

有阵子,好几个省市的领导找毛主席商量,想让田家英过去帮忙。毛主席听了,心里有点不乐意,他说:“我虽然觉得干部应该下去锻炼,但田家英我不能让他走。在这个事儿上,我嘴上说的和实际做的对不上号了。”

那时候,毛主席身边有好多秘书,但田家英是其中最忙的一个。他不仅得管着毛主席的私房钱、印章,还有和亲朋好友的书信往来,而且他还花了十多年的时间,给毛主席整了一个超棒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刚开始进城时,就只有10个书架,但慢慢地,书越来越多,最后都上万册了。

毛主席在创作文章和诗词的过程中,常常会引用古籍里的内容,这时候他通常会吩咐田家英去查找并核对相关资料。田家英有空的时候,还会跑到外面的店铺里,去淘些字画回来。他把这些字画先送到毛主席那儿,接着两人就一起细细品味,交流心得。

1954年那年夏天,田家英的小姑娘跟毛主席开了个小玩笑,这究竟是怎么个情况呢?

1954年夏天的时候,毛主席头一回跑到北戴河,田家英也跟着去了,还带上了他4岁的小闺女曾立。有一天,曾立跟几个小朋友跑到海边玩,老远就看见有个高个子老爷爷坐在那儿晒着太阳。那老爷爷光溜溜的脚丫子露在外头,大大的拖鞋被他随手扔在了一旁。

曾立和小伙伴们,因为心里那股子孩子气的调皮劲儿,偷偷溜到椅子后头,伸手就把拖鞋给揪了过来。然后,他俩在旁边找了个小地儿,挖了个小坑,把拖鞋给塞了进去。弄好之后,他俩就躲了起来,憋着笑,等着看这场小把戏会怎么收场。

那位老爷爷晒完太阳站起身,结果发现自己的拖鞋没了踪影,接着就开始围着椅子转悠找鞋。他一转身,曾立突然觉得这位老爷爷看着特别眼熟,跟墙上挂着的画像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哎,这位老爷爷跟咱们伟大的毛主席长得真像啊。”

曾立和他的小伙伴一时间没反应过来眼前的人是毛主席,但心里头直犯疑惑。毛主席瞧见这两个孩子面露紧张,心里头已有了数,就开口问道:“你俩小家伙是哪路神仙啊?我的拖鞋不翼而飞了,你们知不知道它们跑哪儿耍去了?”

曾立和他的小伙伴们急得没时间回应毛主席的提问,赶忙去找鞋子。可因为太慌张了,一下子想不起鞋子到底埋哪儿了。旁边的工作人员有点不耐烦,正要批评孩子们,毛主席赶紧摇摇头,说:“别吓着娃娃们。”接着,他就和曾立他们一块儿找了起来。

这时,田家英走到了海边,一看自己的孩子正和毛主席在一块呢,他就对孩子们说:“孩子们,这位就是咱们伟大的毛主席。”接着,他听说孩子们跟毛主席开了个小玩笑,把主席的拖鞋藏起来了,害得主席找不着,正准备说孩子们几句。可毛主席却笑着打圆场:“家英啊,你家孩子这是想让我多享受享受阳光浴呢,你就别责怪他们了。”

田家英听完之后,笑得合不拢嘴,跟毛主席一起开怀大笑起来。最后,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那双拖鞋总算是被找着了。毛主席还温柔地把曾立给抱了起来。

【开幕词频频获赞,毛主席却说:这不是我写的】

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还是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和平建设的日子里,毛主席无论是做报告、发表演讲,还是撰写文章,都不喜欢假手于人。1964年,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毛主席亲自表明:

有的人啊,写东西非得让秘书帮忙,我可不一样,我写文章向来都是自己动手,绝不假手于人。要是生病了写不了,那我就直接说出来。当然了,也不是说啥都得自己亲自动笔,关键是得自己想点子,然后让别人去落实成文。

但毛主席也有破例的情形,那就是在八大会议上致开幕词的时候。

在八大会议准备期间,毛主席自己动手尝试写了两次稿子,但不知为何,两次都没能顺利完成。之后,他吩咐陈伯达来负责起草。等陈伯达把写好的稿子交给毛主席审阅时,毛主席看过之后,觉得不太满意,便直接指出:“你这稿子篇幅拉得太长了,内容也绕得有点远了。”

毛主席没办法,只能把他很看好的田家英找来写开幕词。他对田家英说:“开幕词简短点就好,你搞个稿子放兜里,我心里就踏实了。”那会儿,离八大正式开幕没几天了,时间真的很赶。

田家英心里头七上八下的,但他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不能急于求成,再急也得好好琢磨。田家英一宿没睡,赶出了一篇草稿。他把草稿递给毛主席,毛主席瞅瞅,满意地说了声:“家英,你这开幕词写得挺好。”

接着,毛主席把开幕词递给了中央书记处的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以及相关的同志,请他们帮忙过目一下。大家伙儿一块儿琢磨琢磨,改了好几遍。最后,一个3099字的开幕词就这么定稿了。

1956年9月15号下午两点,八大会议准时拉开帷幕。到会的代表们坐在会场下面,认认真真地聆听毛主席的开场讲话。讲话里包含了不少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例如“就算我们的工作取得了特别大的成就,也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的情绪”、“保持谦虚才能不断进步,一旦骄傲就会退步”等等。

参加会议的代表们都觉得,这篇开幕词满满都是“毛泽东范儿”,肯定是毛主席自己动手写的。你看,毛主席的那种风格、说话的方式,在这篇开幕词里头,展现得那叫一个透彻。

会议休息的时候,挺多人都跑到毛主席那儿,夸开幕词写得又短又有劲儿,特别提气。可毛主席却摆摆手说:“这开幕词啊,可不是我动的手,是我那个年轻的秘书田家英写的,他是个有才的文人。”

1966年,田家英离世了。在毛主席临终前的一段日子,他还时常想起这位陪伴了自己整整18年的得力助手,并且带着深深的感慨说道:“田家英啊,说到底,他其实也没啥大毛病……”

1980年3月28号那天,田家英的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的大厅里进行。邓力群站出来,替中央讲了悼念的话:

家英同志啊,那可是经过好多年革命大风大浪考验的,一心一意向着党和人民,特别有学问和能力,是个顶呱呱的好党员。他为了共产主义的事业,那是拼尽全力,干了不少实事。这几十年里,他的一举一动都告诉大家,家英同志真的是个实实在在、正直无私、有革命气节的人。他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实际行动做的一样,从不说假话……

0 阅读:164
网娱一纱网

网娱一纱网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