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还在世功勋中最年长的一位,今年104岁了! 他是中国空间

康安说历史 2025-10-01 08:45:07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还在世功勋中最年长的一位,今年104岁了! 他是中国空间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中国返回式卫星与空间探测技术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 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刚从美国拿到硕士学位的他二话不说放弃读博机会回国,本来在大学教书编教材,还培养出两位中科院院士的学生,结果 1958 年一纸调令,就把他拉进了航天这个 “零基础战场”。 那会儿搞航天简直是 “白手起家”,西方国家全面封锁,别说先进设备,连个正经实验室都没有。王希季带着团队把厕所改成测试室,用古老的绞车代替吊车运火箭,燃料加压靠自行车打气筒,通信全凭手势和呼喊,这哪是搞科研,简直是在 “凑装备” 打仗。 没有电子计算机,他们就靠手摇计算器噼啪作响地算数据,24 小时三班倒,硬生生花一个月算出一条弹道。 1960 年 2 月 19 日,那枚他们亲手攒出来的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冲天而起,虽然只飞了 8 公里,连民航飞机的高度都不到,却是中国航天第一次摸到太空的门槛,意义比后来的大火箭发射还重。 没等喘口气,王希季又接了更硬的任务 —— 设计 “长征一号” 运载火箭。当时大家都没经验,他想出个 “混搭” 主意,把导弹技术和探空火箭技术拼一块,液体推进剂和固体推进剂结合用,既满足运载能力,又省经费赶进度,这波操作直接造出了长征系列的 “老祖宗”。 火箭成了,他又被派去啃硬骨头:搞返回式卫星。这玩意儿比发射卫星难十倍,毕竟上去了还得安全回来,当时全世界也就美苏能玩明白。 王希季带着团队争论了无数次,最终定了弹道式返回方案,用 “长征二号” 搭着大返回舱上天。1975 年 11 月 26 日卫星发射成功,所有人都在庆祝,他却提着行李扎进测控中心,说没落地就不算成。整整三天没合眼,直到看见那顶红白相间的降落伞飘下来,才算松了口气。 这一下,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而这个卫星系列后来成了中国航天的 “性价比之王”:研制周期最短、成本最低,前后发射 23 颗成功回收 22 颗,成功率高得惊人。 后来这卫星越改越先进,新一代的能把温度控制误差压到 ±0.2 摄氏度,比家里的空调还准,装载能力从 3 吨提到近 4 吨,飞行时间从 15 天延长到一个月,轨道控制精确到能让回收落点误差大大缩小。 这些技术不光能用在航天上,还实实在在帮了地面:资源调查、地图测绘、铁路选线甚至考古研究,都靠卫星拍的照片解决了大问题,还搭载了 100 多项材料、生命科学实验,连农作物种子都跟着上太空 “诱变”,成果直接用到了生产里。 上世纪 80 年代讨论载人航天,大伙都想跟风搞航天飞机,王希季站出来泼了冷水,写长篇论文说这玩意儿太费钱,不符合中国国情。 他的观点慢慢把方向拉到了载人飞船上,后来的 “神舟” 系列就是照着这个思路来的,现在回头看,要是当时真砸钱搞航天飞机,说不定中国载人航天得走不少弯路。 从 8 公里的探空火箭到遨游太空的返回式卫星,从 “长征一号” 到 “神舟” 飞船的雏形,王希季一辈子搞出 18 种探空火箭里的 12 种,当了首颗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还曾任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名副其实的 “铺路石”。 现在 104 岁了,他当年埋下的种子早已长成参天大树,中国航天能有今天的底气,离不开这位老人在那些艰苦岁月里的 “土法创新” 和远见卓识,他的一生就是中国空间技术从无到有的活历史,每一个技术突破、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家国情怀。

0 阅读:0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