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四川一带战事吃紧,红四方面军刚经历一场恶仗,满地的尸体、残枪、破旗。徐向前骑着马,带着几个警卫员检查战场,路过一片尸堆时,忽然勒马停住了。他盯着其中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脸色一下变了。 “这不是咱们连长吗?”他低声说,话音刚落,人已经跳下马,扑过去扒拉那具“尸体”。 这人叫秦基伟,17岁,红四方面军的连长,战斗时被炸飞出去几十米,浑身是血,右臂几乎烂穿,脸上糊着泥和血,连眼睛都睁不开。 可就在徐向前拉开他胸前的破布时,他看到胸膛还在轻轻起伏! 可问题来了,这时候前方还在追击,后方医疗条件极差,带个重伤员,不但拖行军速度,还可能耽误战机。身边有干部劝他放弃,说这人活不了。 但徐向前一句话砸了下来:“这是咱的人,咱不能扔。” 他亲自找了门板,把秦基伟绑上,让两个战士轮流抬着,跟着大部队翻山越岭。这一抬,就是三千里。 这事,后来很少有人提。但要不是那一眼,要不是那一下马,新中国的上将名单里,可能就没有秦基伟这个名字了。 不过说到这你可能以为,秦基伟只是命大,其实没那么简单。 他从13岁开始参军,15岁上战场,16岁入党。打仗不要命,硬仗恶仗从不躲。 他那个右臂,其实不是那次炸伤,是早在鄂豫皖苏区时就受了重伤,后来因为没药没医生,化脓腐烂,差点整条胳膊没了。 可他不肯留下来养伤,非要跟着部队走。他说:“我能走,就不能落下。”就这样,他拖着一条烂胳膊,咬牙走完三千里进川路。 那时候,谁见了都觉得他是疯了。但他活下来了,还一路打上了连长、营长、团长。 可最硬的一仗,还在后头。 1937年,西路军失败,红军被迫退守临泽。敌人十倍兵力围城,城里只剩警卫连、妇女团这些后勤人员。 临泽要是丢了,几千人都得死。 上级找人守城,没人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秦基伟站出来说:“我来。” 他那时候伤还没好,手上四个指头在高台战斗中被打断,还没拆线。 他照样指挥作战,三天三夜没合眼,靠着集中火力、制造假象,守住了城。 最后一个夜晚,他趁大雪突围,把几百人硬是带了出去。 这事当年没多少人知道,后来部队总结战例时才发现,这仗打得漂亮,打得值。 可秦基伟从没拿这事“邀功”。他从来不说“我打过多少仗”,只说“我还有命”。 抗战爆发后,他带队进山,跟敌人打游击。正太铁路、太行山、晋冀豫交界,哪儿难,他去哪儿。 敌人“扫荡”,他就“反扫”;敌人“蚕食”,他就“反蚕”。磁武涉林、百团大战,他都在一线。 手指伤了照样打,腿瘸了照样走,子弹擦耳朵过去,他只眨一下眼。 到了淮海战役,他又整出一个“土飞机战术”,用汽油桶塞TNT炸药,挖交通沟接近敌人,然后引爆。 别人嫌土、他觉得实用。结果一仗打响,全纵队推广,后来还成了解放军攻坚标准。 可真把他推上“历史封面”的,是上甘岭。 1952年,他带着第15军进朝作战。美军压上来,火力猛得不讲理。 他判断敌人主攻方向是五圣山,守住这儿,就能拖住敌军。 他力排众议,先搞坑道,再练炮兵,还搞了个“停车即打、打完即撤”的火箭炮战术。 打了43天,敌人900多次冲锋,全被挡下。 他一句话传遍全军:“十五军打光了也在所不惜。”这不是狠话,是实话。 那一仗,歼敌两万五,敌人谈判桌上的姿态都变了。 他没吹,也没抢功。后来人家问他:“你怎么想到用步兵打飞机?”他笑笑说:“没办法,飞机太烦了。” 新中国成立后,他当过军长、军区司令、国防部长,还当过阅兵总指挥。 1984年那次阅兵,正是他首创“阅兵村”集中训练模式,搞得一丝不差。那年,他已经快70岁了。 可他从没拿自己当官,调查部队照样“三不原则”:不提前通知、不要求陪同、不层层汇报。 他不打招呼进宿舍,蹲下看战士鞋底,不满意就当场训人。他说:“鞋底薄了,脚就疼,脚疼了仗咋打?” 1997年,他在北京病逝,身边没请保姆、没留秘书。丧事也办得简单。他一生留下的最大一笔“财富”,是78万字的战争日记。 但谁又能想到,这个战功赫赫的上将,当年差点在尸堆里被人错当成了“死人”丢下。 徐向前那一眼,救下的不是一个人,是一整段共和国的历史。
74师覆灭后,打扫战场的结果把粟裕吓一跳,陈毅:俘虏一个不准放。孟良崮一战后,国
【2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