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打到头破血流,最坏的结果也就是7万多家美企全部撤走,每年损失6000亿美元销售额。但这账得反过来算:中国市场的肥肉一旦被吐出来,这些美企还能去哪儿找下家? 2023年初,戴尔公司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那就是把近一半的产能从中国搬到越南,目标是在两年内逐步完成“去中化”。 当时许多人以为这是一笔聪明的生意,毕竟越南工人的工资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听起来似乎能大幅降低成本。但很快,市场的反应就给这家公司上了一课。 戴尔的问题并不止于销量下滑,更深层的麻烦在越南工厂。现代制造业不是简单的建个厂房雇些工人就能玩转的,电脑里七成以上的重要零部件依旧需要从中国采购。 等零件运到越南再组装,物流费用蹭地上涨,出货周期拉长了三成,产品做出来质量还不稳定。对消费者来说,既贵又慢的产品自然没有吸引力。 最终,戴尔辛苦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市场份额,被联想和华为迅速接管。到2025年,中国产品的销量节节攀升,而戴尔只能靠裁员来填补亏空。 这并不是孤例。苹果在2024年底的财报也传来坏消息,大中华区的营收暴跌了两个数,直接拖累了全球成绩。 苹果过去一直依赖中国市场作为增长引擎,如今一下子失去了支撑点。有人寄望欧美能顶上,但现实很冷酷,美国和欧洲的零售市场早已趋近饱和,增长几乎原地踏步。 相比之下,中国的消费力依然充满活力,2025年上半年零售额换算成购买力后,已经比美国高出了一大截。 更关键的是,中国市场不是静止的,它在新能源汽车、智能设备这些热门领域保持着强劲的增长,任何品牌失去了这里的用户,就等于切掉了自己的未来。 有些人坚持认为,印度或者东南亚可以接替中国市场的位置。但当数字摆出来,这个说法就站不住脚了。 整个东南亚的消费能力,加起来还不如中国的一个沿海省份。新能源汽车在他们那边更是刚起步,销量相加也难敌中国的单一地区。 至于印度,零售体量远远不足,还常常在政策上变脸,让外资企业出师未捷先交一笔“糊涂钱”。这些地方在人口数量上看似庞大,可真正能掏钱包的群体有限,远远比不上中国的中产阶级普及度。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单纯的成本对比,而是市场体量和增长潜力的差距。中国市场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既有庞大的基盘,又能持续扩张。 仅在2025年,核心商品零售额的增速就比美国高出一个多点。很多高利润品类正处在爆发阶段,企业在这里不仅能守住份额,还能看到未来增长空间。 相反,欧美把市场榨得差不多了,竞争白热化的结果就是多卖一份就得抢对手的饭碗。 美企仓促做出的撤离计划,本以为能腾笼换鸟,结果却是自断财路。如今情况已经很明显,谁放弃了中国市场,谁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国产品牌趁机占位。 等到想再回来时,市场早已没有多少空位。真正聪明的企业,学的不是“逃离”,而是在这里投入更多,把供应链扎得更深,把用户黏得更紧。 因为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一个地方,既能提供完整的制造支撑,又能供给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
关税战打到头破血流,最坏的结果也就是7万多家美企全部撤走,每年损失6000亿美元
幕沧小澜
2025-10-01 20:44:27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