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正杰批张亚中辩论会抹黑攻击国民党,被介文汲当场怼回 国民党党主席改选于2024年启动,旨在为2026年大选铺路。朱立伦卸任后,党内涌现多位候选人,包括郝龙斌、郑丽文、罗智强、张亚中和蔡志弘。选举规则一度调整,8月27日中常委延长报名截止至9月19日,此举引发基层质疑不透明。 10月6日投票前,两场电视辩论成为焦点。第一场聚焦政策,第二场于9月27日中天电视台举行,候选人围绕党内民主、两岸关系和选举机制展开讨论。张亚中以学者身份参战,其直言风格在深蓝阵营中获认可,却也招致温和派不满。整个过程暴露蓝营积弊,如提名协调的密室操作和世代交替的滞后。这次选举不仅是权力更迭,更是国民党自省的镜子,党员总数约80万,投票率将决定新主席的合法性基础。 第二场辩论会历时两小时,分为理念陈述、交叉质询和收尾环节。郝龙斌强调党内协调,避免分裂;郑丽文提出青年参与计划;罗智强批媒体战力不足。张亚中则火力集中党内问题,他比喻蓝营如堰塞湖,需疏通两岸渠道以防危机。针对报名延期,他点出中常委临时决定扰乱预期,质疑朱立伦时代提名不公开。提问者包括董智森、帅化民和网红Cheap,他们抛出团结与蓝白合议题,张亚中回应时列举历史案例,主张直面九二共识核心。现场虽无激烈冲突,但张亚中的攻击性言论让郝龙斌等对手保持距离。辩论结束后,郑丽文获最多掌声,张亚中则在网络深蓝社群中热度上升。这场交锋凸显国民党需平衡批评与和谐,否则改革难推进。 辩论次日,中天《辣晚報》节目邀请栗正杰、介文汲等嘉宾点评。栗正杰作为资深党员,直言张亚中已失人心。他指出张亚中多次用酱缸文化和宫廷政治比喻党内,等于攻击自家阵营。基层党员反馈强烈,许多人从欣赏其学者风范转为反感,认为这种方式破坏选举共识。栗正杰强调,候选人本应公平竞争,结束后携手团结,但张亚中言论如自揭伤疤,扯出祖辈旧账,让党员难堪。他预测张亚中将出局,同学圈支持郝龙斌、郑丽文或罗智强者居多。这番分析接地气,反映中道蓝营对激进批评的疲惫,却忽略辩论的辩证作用。 介文汲迅速回应,维护党内民主的多样性。他认为国民党以往缺乏公开交锋,辩论正是补课良机。参考美国初选,候选人互相挑战立场乃常态,能磨砺观点。张亚中言论未逾界限,而是揭露症结,如报名规则临时变卦,以后需严防。介文汲指出,强求一团和气会阻碍进步,每人有权诘问对手,这才是辩论本质。基层不适可转化为动力,推动党务革新。他还提到选举中有人恶搞民调,郑丽文军系支持力道大,但整体需包容批评。这次怼回不只个人立场,更代表改革派声音,提醒蓝营勿畏惧直言。 节目播出后,国民党内部群组热闹非凡。许多党员转发片段,支持介文汲观点,指栗正杰忽略多元表达。网络民调显示郑丽文得票逾六成,张亚中次之,罗智强第三,郝龙斌垫底。蓝营留言多赞辩论价值,斥责抹黑指控过度。张亚中未直接回应,继续走访花莲等地,重申两岸和平路径。栗正杰次日上节目,软化语气承认包容必要,却坚持自家看法。介文汲在脸书发文,呼吁党员拥抱批评。这波风波虽小,却放大党内裂痕,也激起变革呼声,选举倒计时中,五位候选人加紧布局。 选举于10月6日举行,郑丽文以压倒性优势当选新主席,得票率达60%以上。张亚中虽落败,但其两岸主张影响深远,部分深蓝党员视其为未来领袖。栗正杰的批评虽获中道支持,却被指保守,未能阻挡改革浪潮。介文汲的回击赢得认可,推动国民党后续调整规则,避免临时变卦。蓝营整体得票率不高,仅约30万票,暴露动员疲软。新主席上任后,党内团结成首要任务,张亚中言论或成镜鉴。国民党需从此反思,平衡直言与和谐,方能在2026年逆转颓势。这次事件虽是插曲,却折射台湾政坛的微妙生态。 国民党主席选举暴露蓝营深层矛盾,张亚中的直球攻击虽获部分掌声,却让温和派警铃大作。栗正杰的担忧接地气,代表基层对内耗的厌倦;介文汲的辩护则点出民主的韧性。选举落幕,郑丽文掌舵,但改革之路漫长。蓝营若能吸取教训,化批评为动力,或许能在两岸议题上重振旗鼓。反观民进党,国民党需更接地气的策略,方能拉回中道选民。这场风波提醒,每场辩论都是党魂的试金石。
郑丽文获王金平重磅支持!郑丽文目前系王金平唯一会见的参选人,王金平一席话直指国民
【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