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连抛3820亿美债,准备动真格,巴菲特清空中企股票,信号特殊 这两件事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一个是国家层面的资产调整,一个是个人投资行为,但稍微品一品,就能感觉到这背后有那么点“默契”,好像两张牌其实连在一起出似的。 先看我们这边,从今年3月到7月,中国一口气减持了537亿美元的美债,差不多人民币3820亿,直接把持仓压到了2013年以来的最低点,只剩7307亿美元。这节奏根本不像临时调仓,更像早有准备。 要知道,美债以前是中国外汇储备的“压舱石”,可现在这石头越来越烫手。美国国债现在已经冲上37万亿美元,每年光利息就要还1万亿,联邦赤字也早早破了2万亿,这摊子搁谁谁都虚啊。中国这时候减持,一方面确实是避风险,另一方面也算用脚投票:你这游戏,我不跟了。 而且我们也不是光卖美债啥也不干,这两年外汇储备结构悄悄变了,我们在增持黄金、加仓欧元债券、还布局“一带一路”的项目债权,钱也流进了一些新兴市场的金融平台里。 说白了,就是不再把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得分开放才安全。尤其黄金,央行已经连续10个月增持,到8月末储备量达到7402万盎司,摆明是在对冲美元的风险。毕竟黄金不像主权货币,不怕谁突然搞制裁冻结资产,可靠性高得多。 再看巴菲特那边,9月中旬,港交所披露他彻底清空了比亚迪。这笔投资始于2008年,17年来翻了38倍,赚超过80亿美元,从商业上看简直教科书级别。 可这时间点选得就挺灵性,比亚迪明明势头正猛,今年上半年海外营收涨超50%,在泰国、巴西、德国都卖爆了,按理说是该牢牢拿住的,他却直接清仓跑路。所以这根本不是企业基本面出了问题,而是老巴嗅到了别的味道,地缘政治风险正在盖过商业价值。 想想看,2025年以来美国对中企的打压就没停过,从高科技到供应链再到金融,招招逼人。尤其新能源这种战略竞争领域,中企在海外处境越来越复杂。就算比亚迪再能打,一旦国际资金流动性受政治影响变差,估值也得崩。 所以巴菲特撤了,不是不信比亚迪,是不信这环境了。而且他不只卖了比亚迪,还在整体收缩对中企的直接投资,包括一些中概股和亚洲基金的头寸。这明显是系统性规避风险,不是临时起意。 把这两件事放一起看,就能摸出一条主线,全球资本正在重新掂量美元–人民币之间的风险逻辑。中国在用减持美债调整国家级的资产配置,西方资本则在用撤离中企来控制风险敞口。这不是偶然,是结构性的博弈在悄悄发生。 中国的减持行为不是独一家,2025年上半年,日本、比利时、卢森堡等也在减美债,而新兴市场国家则在增加人民币资产配置。“去美元化”不再只是喊口号,已经成实操了。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比例今年上半年升到3.7%,创了历史新高;中俄、中阿贸易也越来越多用本币结算,“去美元”的通道正越拓越宽。 美国当然也察觉到不对劲,财政部还老呼吁“海外伙伴多支持美元资产”,但嘴上说有什么用?市场永远用真金白银投票。中国这一波减持,直接推高了美债收益率,让美国财政部融资成本一下子多了80亿美元,这就是金融反制的威力,安静但有效。 回过头看巴菲特清仓比亚迪,虽然引发港股新能源板块一阵震荡,但也倒逼中企冷静面对高估值、回归理性。比亚迪自己倒是很稳,回应说“投资有买就有卖,感谢17年陪伴”,底气还是足的。而且他们也没闲着,正在加速全球布局,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这是一种主动调整,也是对市场信号的回应。 所以表面上看,是中国减持美债、巴菲特清仓比亚迪;往里看,这其实是中美之间在金融战场上的一次无声对峙。一个用主权资产摆态度,一个用市场行为做选择。这不是谁输谁赢的问题,而是看谁先主动调整好自己的站位。接下来的局面会怎么走?美元霸权还稳不稳?中企能不能重新赢得资本信心?这场没有硝烟的金融较量,其实才刚刚开始。
中国又抛美债了!这回的持有量再次创历史新低!特朗普气急败坏的喊话称,美国政府是要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