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一下《周易》
——文王拘而演《周易》之非是!
金栋按:据史料及古籍记载,周文王(西伯姬昌)曾被殷纣王帝辛囚禁于羑里监狱达七年之久。文王在羑里监狱,闲来无事,干什么呢?传说经苦思冥想后,玩玩八卦吧!于是,将伏羲八卦演为六十四卦并系卦、爻辞。
(1)文王被囚于羑里之事,见于传世典籍如
①《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说:“纣囚文王七年,诸侯皆从之囚,纣于是乎惧而归之。”
②《竹书纪年》说:“帝辛二十三年囚西伯于羑里,二十九年释西伯。诸侯逆西伯,归于程。”
而《战国策·赵策》《尸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殷本纪、周本纪》等亦有记载。
(2)“文王拘而演《周易》”之说,始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如
《周本纪》说:“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此用不太肯定之词“盖”说之,而后在《太史公自序》中肯定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东汉班固《汉书》沿袭其说。如
《汉书·司马迁传》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
《汉志·六艺略·易》说:“《易》曰:‘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天道,天人之占可得而効。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焚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
后世治《易》者,多沿袭汉人旧说。如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宋·朱熹《周易本义》等,影响至今。殊不知,实非如此!
(3)文王拘而演《周易》之非是!
《周易》之名,始见于《春秋左传》。如
①《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
②《左传·昭公七年》云:“孔成子以《周易》筮之。”
③《左传·襄公九年》说:“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幹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幹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春秋时期之《周易》,专指《周易古经》(狭义《易经》),周代之《易》书也,乃占筮典籍,即本占筮而寓哲理,定型于西周时期,出自周代卜巫史官之手,编纂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以帛书《周易》为据,今本《周易》当编纂成书于西汉文帝以后之宣元时期)。
《周易》古“经”全书六十四卦,即卦形(卦画)64个、卦名64个、卦辞64条、爻辞384条、用九1条、用六1条,除卦形之外,文字共450辞(辞,乃长短不等的一段话,或有几个字),经文共4940个字。“这些文句除强半是极抽象、极简单的观念文字之外,大抵是一些现实的生活”(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如殷周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渔猎、牧畜、商旅、耕地、婚嫁、工艺等社会生活之内容。而“箕子之明夷”、“康侯用锡马蕃庶”等则是文王之后的故事,明显非文王之推演、之创作!
据《易·系辞传下》第二章所述,在周文王之前已有三皇五帝的制器十三卦,从而否定了“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重卦”的传统说法。
制器十三卦指离、益、噬嗑、乾、坤、涣、随、豫、小过、睽、大壮、大过、夬。此十三卦在周文王之前已有之,可见“文王重卦”的说法不攻自破。但是历代治《易》学者,为什么总是视而不见,总是抱着“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重卦”的传统说法,于此置之不顾呢?然古人亦有“慧眼识金”、否认“文王拘而演周易”之说者,如
①清·崔述《崔东壁遗书》说:“近世说《周易》者,皆以《彖词》为文王作,《爻词》为周公作。朱子《本义》亦然。
“按:《易传》但言其作于文王时,不言文王所自作也。但言其有忧患,不言忧患为何事也。且曰‘其当’、曰‘其有’、曰‘邪’、曰‘乎’,皆为疑词,而不敢决。则是作《传》者,但就其文推度之,尚不敢决言其时世,况能决知其为何人之书乎?至司马氏作《史记》,因《传》此文,遂附会之以为文王羑里所演,是以《周本纪》云‘西伯之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自序》亦云‘西伯拘羑里演《周易》’。自是遂以《易卦》为文王所重。及班氏作《汉书》,复因《史记》之言,遂断以词为文王之所系。是以《艺文志》云‘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又云‘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自是遂以《易·彖、爻》之词为文王所作矣。然其中有甚可疑者。《明夷》之五称‘箕子之明夷’、《升》之四称‘王用享于岐山’,皆文王以后事,文王不应预知而预言之。《史》《汉》之说,不复可通,于是马融、陆绩之徒不得已,则割《爻词》谓为周公所作,以曲全之。而郑康成、王弼复以卦为包羲、神农所重,非文王之所演,然后后儒始独以《彖词》属之文王,而分《爻词》属之周公矣。由是言之,谓文王作《彖词》,周公作《爻词》者,乃汉以后儒者因《史记》《汉志》之文展转猜度之,非有信而可徵者也。”
②郭沫若《青铜时代·周易之制作时代》说:“其实照史实看来,文王并不是能够作出《易经》来的那样高度的文化人。在他的祖父太王的一代,周人还是穴居野处的原始民族,并没有怎样进步的文化。就是文王自己,尽管是一族的王长者,而他还亲自在看牛放马,种田打谷。……而打谷种田与看牛放马也并没有多么大的文化上的差异。以这样的一位半开化民族的酋长,要说他做出了一部《周易》,那在道理上是怎么也讲不过去的。”
③高亨《周易古经今注》说:“《周易》古经是因古人迷信而产生的一部筮书。筮就是算卦。古代算卦,一般是巫史的职务。巫史们在给人算卦的时候,根据某卦某爻的象数来断定吉凶,当然有些与事实偶然巧合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的经验。他们把一些经验记在某卦某爻的下面,逐渐积累,成为零星的片段的筮书,到了西周初年才有人加以补充与编订,《周易》古经至此才告完成。所以实际说来,《周易》古经不是一个时期写定,更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我们从它的内容和形式观察,它的完成当在西周初年。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班固(《汉书·艺文志》)都说‘文王作卦爻辞’,马融、陆绩等(《周易正义》引)说‘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这在先秦古书中没有明证,难以置信。”
④李镜池《周易探源》说:“我们现在认为《周易》的编著,出于周王朝的卜史之官,成书年代,约在西周晚期。……编著者是卜史,卜史是贵族中的僧侣阶层,是政治顾问,是当时的高等知识分子。他们掌握了政府的文献资料,学问广博,如后来的老聃为周柱下史,司马迁为太史公,都是这一类人。……我对于《周易》卦、爻辞的成因有这样的一个推测,就是卦、爻辞乃卜史的卜筮记录。”
⑤朱伯崑《易学哲学史》说:“关于《周易》经文形成的年代,近人虽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其基本素材是西周初期或前期的产物。因为卦爻辞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其下限没有晚于西周初期者……《周易》的原始素材来于占筮的记录,后来经过加工,逐渐成为占筮用的典籍。就此书的编纂说,有一定的思想性,也有一定的艺术性……它近于占筮用的字典,又不只是按甲、乙、丙、丁罗列各种筮辞。但总的说来,这部典籍的形成出于占筮的需要,不是用来表述某种理论体系。宋朝朱熹说:‘易本为卜筮而作’(《语类》卷六十六),这一论断是可信的。关于《周易》的编纂,近人认为出于当时的史官之手,《周易》是经过多次整理而成的。史官在古代兼管占卜之事……《周易》这部典籍的编纂,出于西周的史官之手,也是可信的。”
要之,“文王拘而演《周易》”,非是,当出自周代卜巫史官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