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一跪叙事不应止于渲染孝心#【南都快评:隧道里的一跪,我们真正该接住的是什么

南方都市报 2025-10-07 10:29:04

#隧道一跪叙事不应止于渲染孝心#【南都快评:隧道里的一跪,我们真正该接住的是什么?】#让孩子不必成英雄也能护住所爱之人#10月4日,在广州市石门堂山隧道发生一起三车追尾事故,第三辆车的安全气囊弹出,司机遭冲击后昏迷。事发后,司机10岁的儿子跪在车旁向过路司机求助。参与救援的司机称,当时自己看到事故现场那个小男孩跪在地上一直在拜,哭得撕心裂肺,求人救他妈妈,自己顾不得想太多就下车救人了,先报了警,经警方同意后将男孩母亲扶到自己车上,送去了医院。后来男孩母亲主动联系到自己表达了感谢。

那个跪在隧道里的十岁男孩,或许自己也没想到会成为焦点。母亲昏迷,他浑身发抖,却毫不犹豫地冲向车道,用双膝跪地这一最原始的方式呼救。孩子的爱,纯粹得让人心疼。

但故事的另一面,被那句朴素的网友评论点破了:“大家看到都会帮忙的。”母亲获救不是“下跪”换来的奇迹,而是现代社会里一种自然而然的本能:看到他人遇险,伸手拉一把。

有人把救援归功于男孩的“孝心感动天地”,但这可能低估了我们社会的文明水平。2022年东航空难,藤县村民举着手电筒连夜搜山;今年上海地铁猥亵事件中,路人挺身而出;哪怕日常高速上的故障车,也常有人停下车帮忙推一把……这些瞬间里,没有跪地的孩子,没有悲情的剧本,只有一种共识——“能帮就帮”。

这种共识,不是偶然的善良爆发,而是长期文明积淀的“肌肉记忆”。它意味着,救援不该依赖个体的极端行为,而是靠无数普通人织就的安全网。

回过头看,男孩跪地拦车的举动,其实藏着风险。隧道里车速快、视线差,一个突然冲进车流的孩子,很可能引发二次事故。专业应急指南里,正确的做法是开双闪、设警示、报警、撤到安全区。

但孩子不知道,他的本能压倒了对危险的判断。这不能怪他,我们的安全教育,往往停留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告诫上,却很少教孩子,如果亲人倒下,你第一步该做什么?学校教了太多“不准”,却缺了“该如何”。家庭常强调“孝顺”,但没告诉孩子明白,保护好自己,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

我们当然要肯定孩子的爱和勇敢,但比赞美更重要的,是让下一个孩子不必再跪。

把“知识”变成“本能”。应急教育不该是试卷上的选择题。它需要场景化演练:怎么放三角警示牌?隧道里该站哪?报警时要说清哪些信息?这些技能,应该像乘法口诀一样长在孩子心里。

让“帮忙”更专业。社会善意需要制度支撑。比如完善“好人法”,让施救者没有后顾之忧;推广“第一目击者”培训,让路人不只热心,更能“顺手”。

重构叙事的焦点。媒体不应止步于渲染“孝心感动中国”,而要追问:为什么孩子只能跪地求救?我们的应急教育缺了什么?把焦点从赞美个体转向反思系统,才是对勇敢最好的回应。

母亲康复后,抱着孩子说:“你是妈妈的英雄。”这句话很温暖。但站在社会角度,我们该做的,是让每个孩子都不必成为“英雄”,也能护住所爱之人。

隧道里的车辆依旧川流不息,希望下一个孩子在类似时刻,能冷静地设警示、打电话,然后紧紧握住母亲的手,在安全区等待。因为孩子坚信,会有人停下来,会有人伸手。

那份不假思索的善意,早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而我们要做的,是让它在制度里长成大树,遮风挡雨,护住每一个不需要下跪的童年。

0 阅读:0
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

换一种方式,南都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