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汉景帝废了太子刘荣,然后问刘彻:你想当天子吗?景帝本以为小刘彻会说想,谁知道刘彻稚声稚气冒出一句:这事由天不由我,儿只想天天待在宫里,陪着陛下,不敢偷懒,忘了做儿子的本分,这话说得,景帝直接愣在当场,才几岁的小孩儿,咋就这么会说话? 刘荣是汉景帝刘启的长子,自幼聪慧,恭顺而端重,宫中上下皆知,皇帝最为喜爱的儿子,便是这位太子,母亲栗姬得宠多年,性情温婉,举止谨慎,从不与他人争锋。 她将儿子教养得极有规矩,不躁不骄,言语合度,朝中臣子多以为此子稳重,有帝王之相,刘启听得高兴,渐渐地,目光所及皆在这长子身上。 那时的大汉初定天下,百废待举,景帝既承文帝之治,又忧功业不继,朝臣多议国策,边疆未安,吏治不清,皇帝日夜勤政,内心却始终有一个更深的忧虑:太子之事。 江山既稳,储君之位便成众人目光所聚,刘荣年少聪慧,学问不俗,性情温顺,与众皇子相比,更显得平和而得体,景帝看他心中生喜,暗自安慰,自己所立的太子,或许能使大汉继续平稳下去。 然而天下事从不尽如人意,宫中外戚势力渐强,朝堂隐隐起波澜,景帝察觉许多奏章中夹杂着私意,连一些官员的进退,都与后宫之争有了牵连。 他开始疑虑,太子身边的人是否也被卷入这股暗流,于是,他决定亲自试探,那日早朝散后,景帝独留太子在殿中,群臣退尽,殿门缓闭,空寂无声。 刘荣行礼毕,神态镇定,景帝看着这位长子,心中起伏不定,多年宠爱,今日却忽生一种无法言明的猜测,他思索片刻,决定开口试问。 他问太子,将来若登大位,可知帝王之道何在,话语平淡,却藏着锋刃,这是试探,更是警醒,景帝要看自己栽培多年的儿子是否真的明白何为为君。 刘荣沉思片刻,答得从容,他说帝王之道在于安天下,安天下在于掌权,掌权之术在于威信,若欲使人服从,当先令臣惧之,君若宽仁过度,民臣皆轻,唯有以威立本,天下方可长治。 殿内气氛骤变,景帝静静听完未作声,他望着太子,心中骤起寒意,刘荣的话条理分明,措辞谨慎,却字字锋利,透出一种让他不安的冷峻。 那不是少年应有的理解,而是一个看尽权势兴衰之人才能说出的结论,他忽然明白,这个儿子虽得宠,却已不再只是单纯的继承人,他开始懂得权力,甚至试图掌控它。 这样的心思在帝王看来不再是聪慧,而是一种隐患,刘启回宫之后,一连数日心绪难平,那番话如针般扎在心中。 他想起多年来对太子的偏爱,想起自己亲手为他铺就的道路,心中生出前所未有的警惕,他开始注意太子的交往,命人密查其府中人员。 果然,不久便有奏报称,太子一党与外戚往来频繁,结交权臣,此时,大臣袁盎上疏,请皇上慎重立储之事,言辞恳切,却如火上浇油。 景帝的疑虑彻底被点燃,昔日的喜爱,在怀疑与防备中一点点消散,他开始疏远太子,召他入宫的次数越来越少。 宫中流言渐起,说太子与栗姬谋求立后之位,意图压制其他妃嫔,景帝不欲深究,却又无法释怀。 一个夜晚,他独自坐于殿中,翻阅太子近年的奏章与书信,越看越觉陌生,文字中不乏聪慧与思虑,却透出一股冷意,那是一种求治而不近人情的冷。 他终于明白,当年的回答不是少年心中的憧憬,而是一种早已根植心底的权欲,刘荣懂帝王之道,却忘了人心之暖。 数月之后,栗姬在宫中与他人争宠之事传入景帝耳中,虽无大错,却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皇帝下诏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迁离京师。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群臣无人敢议,宫中一夜之间换了气息,刘荣离开长安那日,无人相送,只有几名旧臣远远叩首。 景帝站在殿前,望着空旷的天色,沉默良久,废太子本是国家大事,他却未召群臣商议,只凭一道圣旨定下,那一刻,他心中已无波澜,只剩疲倦。 他想起当初那个问答,仍觉后背发凉,那一瞬,他看到的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另一个早已懂得帝王术的男人,那种觉悟既令他惊叹,也让他惧怕。 因为他明白,若这样的心性登上帝位,大汉或许能更强,也或许毁得更快,太子被废后,宫中重归寂静,朝堂恢复平稳,可景帝再也没有轻易提起立储之事。 每当臣子进言,他总是沉默,直到数年之后,刘彻被册为太子,他才算放下那段心结,世人后来都说,景帝废刘荣是因栗姬失宠;也有人说,是权臣谗言所致。 只有极少数人知道,那一切的根源来自那日殿中的一场问答,那句“以威立本”,让父亲看到了一个他无法控制的未来。 多年之后,刘荣客死他乡,景帝得报未发一言,只是吩咐礼部从厚安葬,不准惊扰朝堂,这件事被史官简笔带过,只留下几句“太子失宠,贬封临江”,然而那些冷落与疑惧,却在宫中传了许多年。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主要信源:西汉.司马迁.史记.中信出版集团.2018.604-605)
西汉时期,汉景帝废了太子刘荣,然后问刘彻:你想当天子吗?景帝本以为小刘彻会说想,
阳光少年小明
2025-10-08 21:39:21
0
阅读:2224
用户10xxx18
史记中有记载吗?胡编乱造骗流量,有意思吗?
用户15xxx59
你家有皇位要传承呀?不然你研究这种权术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