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几万中国人去非洲,为何去了就不想回来?非洲姑娘说出原因。据说,每年都有好几万中国人去往非洲,其中还有不少人去了就不愿意回来了,为什么会这样,非洲姑娘有话要说,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上世纪五十年代打下的基础可不是摆样子,坦赞铁路的铁轨铺了上千公里,农业专家手把手教种水稻的身影遍布村落,2.5 万人次的援非医疗队走村串户,2.3 亿人次的诊治记录里藏着当地人对中国人的信任,连 51 名长眠非洲的医疗队员,都成了中非情谊的活见证。 这种代代积累的好感,在最新的全球民调里看得明明白白,非洲国家对华好感度高达 84%,比其他任何地区都高,81% 的非洲人都认准中国经济前景光明,这种天然的信任滤镜,可比在陌生地方从零开始好混多了。 政策的东风更是吹得人挪不动脚。2024 年中非合作论坛一出手就是 3600 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其中 700 亿元专门给中国企业对非投资,还给 33 个非洲国家开了 100% 税目产品零关税的绿灯。 这可不是虚的,湖南粮油集团就踩着这个风口在卢旺达搞起了辣椒种植基地,之前当地辣椒产量低得连湖南一个省的需求都满足不了,中国专家去了手把手教技术,建晾晒场搞初加工,把辣椒卖回中国商超,采收季直接带动 400 个非洲妇女就业,当地女工当茜拉每天能赚 3000 到 5000 卢郎,比以前翻了三五倍,这种带着当地人一起赚钱的生意,在非洲口碑好得很,中国人自然也受待见。 反观国内,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跌到 45.0%,建筑业更是只有 39.7%,找个安稳且有上升空间的工作不算容易。但在非洲,机会简直是扎堆冒头。 美兰集团从 2018 年开始在科特迪瓦布局橡胶产业,一开始当地胶农因为交通差、价格低不愿割胶,中企干脆自己建加工厂,现在三个厂年产能 38 万吨,还在建两个,直接创造 600 个岗位。 35 岁的当地胶农阿里奥尔种了 20 年橡胶,以前送胶去收购站要折腾大半天,现在工厂在家门口,割完胶半小时就能卖掉,价格还更公道。中国人在这些项目里要么当技术骨干,要么做管理,有的干脆自己开个配套的五金店、餐馆,竞争比国内小得多,赚钱反而更轻松。 更关键的是,在非洲能找到 “被需要” 的价值感。非洲人对中国的技术特别认可,民调里非洲民众提得最多的关键词就是 “技术”,高铁、智能手机、网购这些中国新事物在非洲圈粉无数。中国工程师去修电站、架桥梁,当地村民会主动送水送食物;农业专家教种高产作物,收获时村民会把最好的收成塞给他们。 这种尊重可不是装出来的,比在国内职场里卷来卷去看脸色舒服多了。而且生活成本真的低,在非洲三四线城市,几千块人民币就能租个带院子的房子,物价只有国内大城市的一半,赚的钱能实实在在存下来,不像在国内,月薪一万可能还得为房租发愁。 非洲姑娘眼里的中国人,更是靠谱的代名词。她们觉得中国人能吃苦、肯钻研,还愿意带大家一起发展,就像当茜拉说的,希望孩子以后去中国学技术回来建设家乡,这种认可让很多中国小伙子在当地找到了伴侣,组建了家庭。 有了事业根基,又有了家庭牵挂,加上中非合作还在加码,后续还有 14 个实体项目要落地,覆盖农业、工业、新能源多个领域,机会只会越来越多。这么一看,与其在国内卷得头破血流,不如在非洲借着交情和政策的东风站稳脚跟,日子过得滋润又有奔头,自然就不想回来了。
小黑棍来中国零元购!非洲新郎娶中国姑娘,彩礼居然“零元购”?这村的八卦能传三
【37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