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派遣的“雪龙2号”“极地号”“探索三号”“深海一号”四艘科考船现身美国阿拉斯加以北的北极海面,完成了全球首次载人潜水器和无人潜水器极地水下协同作业。 此次抵达的 4 艘科考船各有分工,构成了完整的极地科研体系。 “雪龙 2 号” 作为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负责开辟航道与冰区采样,其双向破冰能力可在 1.5 米厚的冰层中灵活穿梭,为其他船只提供安全保障。 “向阳红 01” 专注于海洋水文与气象观测,船上搭载的多波束测深仪能精准绘制海底地形,探空气球则实时传回高空温度、湿度与风速数据。 “科学三号” 与 “实验二号” 则聚焦生物与化学研究,科考队员通过拖网采集海洋生物样本,分析海水盐度、酸碱度及污染物含量,这些数据将为北极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支撑。 科考活动的核心目标,是破解北极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密码。 阿拉斯加以北海域是北极冰盖融化最快的区域之一,近十年夏季海冰面积缩减速率达每十年 13.1%。 中国科考队此次重点监测海冰消融过程,通过在冰面布设自动气象站,记录冰盖厚度变化与冰下海水流动情况。 这些数据将帮助科学家更准确预测全球海平面上升趋势,评估北极变暖对大气环流、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 此前中国科考队在北极获取的海冰数据,已被纳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资源与航道的勘察,也是此次科考的重要内容。 随着北极冰盖融化,北极航道的商业价值逐渐显现,而该区域的海洋资源分布与生态承载力,需要更系统的科学评估。 中国科考船对阿拉斯加以北海域的海底矿产资源进行初步勘探,分析可燃冰、多金属结核的分布特征,同时监测航道沿线的海洋生态,评估航运活动对极地生物的潜在影响。 这些工作并非为了资源争夺,而是为了推动北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航道的安全利用,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倡导的 “人类共同继承财产” 原则。 国际合作始终是中国极地科考的鲜明底色。此次科考活动中,中国科考队与美国阿拉斯加大学的科研人员保持沟通,共享部分气象与海冰观测数据。 双方曾在白令海峡开展联合科考,共同研究海洋环流对渔业资源的影响,这种合作模式为极地科研领域的跨国协作提供了范例。 此外,中国科考船还搭载了来自俄罗斯、挪威等国的科学家,多国队员共同参与样本采集与数据分析,体现了极地研究的全球协作精神。 美国方面的紧张,更多源于对中国极地科考发展的认知滞后。 中国自 1999 年开展首次北极科考以来,已形成常态化的科考机制,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黄河站,参与北极理事会各项活动,始终以科学、合作的姿态参与北极事务。 此次 4 艘科考船的联合行动,只是中国极地科研能力提升的体现,而非所谓的 “战略扩张”。 北极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共同投入研究,中国的科考活动为全球北极科研补充了关键数据,对维护北极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从冰面采样到数据分析,从跨国协作到成果共享,中国科考船在阿拉斯加以北的行动,诠释了科学探索的和平本质。 随着全球对北极关注的提升,更多国家将参与到极地科研中,而中国始终愿意以开放的态度,与各国携手推动北极科学研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极地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这种基于科学与合作的努力,远比无谓的紧张更有利于人类共同的未来。
不久前,中国派遣的“雪龙2号”“极地号”“探索三号”“深海一号”四艘科考船现身美
玉龙吟风梦九霄
2025-10-09 14:01:33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