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途中最难打的一场战役——百丈关战役

笔墨绘青春 2024-12-14 12:07:45

在长征的漫漫征途中,有一场战役鲜被大众提及,却似被岁月尘封的炼狱之战,惨烈程度超乎想象。没有它,长征的历史画卷或许会缺失浓重的一笔。那是怎样的一场恶战?是怎样的绝境让红军面临生死考验?是哪方强敌布下天罗地网?这场战役,便是百丈关战役,它如一颗隐匿于历史深处的红星,散发着无尽的悲壮与坚韧。

百丈关,坐落于川西平原与青藏高原的交界要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军事战略上的必争之地。这里地势险要,山川交错,隘口狭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自古以来便是兵家攻守的关键所在。同时,它又是连接四川内地与藏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控制了百丈关,就等于掌握了这一区域的军事、经济与交通命脉。

1935 年 11 月 13 日,百丈关战役正式打响。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总指挥的率领下,投入约十五个团,共计约八万余人的兵力。而国民党军则由刘湘指挥,集结了多达八十多个团,二十余万人马。

战役伊始,11 月 13 日上午,国民党军凭借强大的炮火优势,对红军阵地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猛烈轰炸。

炮弹如雨点般倾泻在百丈关地区,红军战士们凭借简易掩体顽强抵抗,但伤亡惨重。随后,国民党军发起步兵冲锋,红军奋起反击,用步枪、手榴弹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11 月 14 日至 16 日,战斗进入白热化。国民党军依仗兵力优势,从多个方向发起一波又一波冲锋。红军战士毫不退缩,在阵地上与敌人短兵相接。

在百丈关附近的丘陵地带,双方反复争夺,刺刀见红,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鲜血。红军利用地形设置的伏击点发挥了一定作用,给敌人造成局部伤亡,但国民党军不断增兵,攻势不减。

11 月 17 日,天气突变,寒风凛冽,雨雪交加。恶劣的天气让战场环境更加艰难,红军战士身着单薄衣衫,在泥泞中作战,寒冷与饥饿不断侵蚀着他们的体力和意志。

然而,他们依旧坚守阵地,多次击退敌人进攻。在此期间,当地民众冒着危险为红军送来了少量食物,传递情报,还协助掩护伤员,给予红军宝贵的支持。

11 月 18 日至 20 日,国民党军进一步缩小包围圈,红军面临被围歼的危险。徐向前等指挥官果断调整战术,组织部队突围。

红军战士们奋勇当先,与敌人展开激烈的突围战。有的部队在正面牵制敌人,有的则从侧翼寻找突破口。尽管战斗异常艰难,但红军始终没有放弃。

经过长达七天七夜的浴血奋战,到 11 月 20 日,百丈关战役最终以红军的战略转移而暂告一段落。这场战役,红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伤亡人数近万人。无数英勇的战士永远长眠于这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

他们的热血,如同燃烧的火焰,染红了百丈关的山川;他们的牺牲,成为了长征路上一座沉重而又光辉的精神灯塔,照亮了红军前行的道路,也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敬仰与缅怀。

结语

百丈关战役对后续长征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红四方面军在此役后,实力遭受重创,部队士气也受到一定打击,这使得红军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南下战略的艰难与困境,为后续重新北上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奠定了思想基础。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