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把儒者分为5层,来看看您在哪一层?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欲论吾国之士,与

上善若茶说 2025-10-10 08:03:10

孔子把儒者分为5层,来看看您在哪一层?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欲论吾国之士,与之治国,敢问如何取之邪?” ——《荀子•哀公》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该如何选拔治国之士) 孔子对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 这五个层次,就如同一座修行的楼阁,可以让我们看清脚下的位置,同时也望见向上的阶梯。 庸人:心随物转的迷途者 何谓庸人? 孔子描述得极为透彻:“口不道善言,心不知邑邑”;“动行不知所务,止立不知所定”;最关键是“从物如流,不知所归”。 庸人被耳目欲望牵引,言语没有准则,行事没有方向,如浮萍随波逐流。 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从这种混沌中觉醒,在心中点亮第一盏明灯。 士人:修行入门的求道者 士人开始“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他们学习六艺,笃行信道,明白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开始从“被物转”转向“能转物”。 君子:知行合一的践行者 君子是“言忠信而心不德,仁义在身而色不庄”的修养者。他们“知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心清明,言行一致;他们“行之要恭,出之要礼”,把修养化入日常行住坐卧。 君子在独处时也能守住本心。 贤人:修身治世的担当者 贤人达到“行中规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的境界。他们“富则施广,贫则用节”,贫富不移其志;他们“笃行信道,自强不息”,始终以道为依归。 孔子特别指出:重要的不是外在的服饰(“章甫絇屦”),而是内在的德行与济世之能。 大圣:通达无碍的觉悟者 大圣如尧舜,达到“井井兮其有理也,严严兮其能敬己也”的境界。他们“变通应节,与时迁移”,通达天地规律;他们“明达纯粹而无疵”,与道合一。 鲁哀公最初以为从服饰就能识别贤人,孔子却引导他:真正的境界在内心。儒家修行的真谛在于“学——思——行”的循环:通过学习明理,通过反省察心,通过实践证道。 五层楼阁,不在远方。正如我在网友文章下的留言:”仁义礼智四端是天赋人性,没有这四端人类就无法生存发展至今。而这四端人人本自具足,只在当下这一念的觉醒。 当我们能够反观自问:孔子的这番话,照见了自己的哪个模样? 或许这就是修行真正的开始。

0 阅读:1
上善若茶说

上善若茶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