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来,不让蒙古国借道是对的!蒙现在很痛苦很难受,因为没有陆路和出海口。它想过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10 13:23:44

现在看来,不让蒙古国借道是对的!蒙现在很痛苦很难受,因为没有陆路和出海口。它想过没有80年前它独立时,中国痛不痛苦,难不难受?蒙古国最近确实挺难受的,没有出海口,经济进不去、资源出不来,连条像样的高速公路都指望不上。 最近蒙古国那边确实不好过,各种消息看下来,一个字:难。难在哪?它就像一个巨人被困在了澡盆里,空有一身力气使不出来。 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比法国、德国、西班牙加起来还大,地下埋着数不清的铜矿、煤矿、稀土,按理说守着这金山银山,日子不该差。可问题是,这些宝贝疙瘩运不出去。 为什么运不出去?因为它是个“内陆国”,而且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内陆国,出门只有两个邻居,北边是俄罗斯,南边是我们。想把矿石卖到日本、韩国或者更远的地方换成钱,就必须经过中俄的港口。这就是它的命门,被两个大块头邻居夹在中间,喘气都得看脸色。最近几年,国际上煤炭、铜矿价格不错,蒙古国心里急得冒火,眼睁睁看着机会,可从矿山到港口那几千公里,成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铁路运力有限,卡车在边境排队长达几十公里是家常便饭,运费高得吓人,等把货送到港口,国际市场的黄花菜都凉了。 他们也想修路,特别是修一条像样的高速公路,可这事儿喊了多少年,还是雷声大雨点小。没钱,也没那个基建实力。前几年他们搞“草原之路”计划,想跟我们“一带一路”对接,听着挺好,但真要落地,又是各种犹豫和波折。这种痛苦和难受,是地理格局决定的,更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看到他们今天这个困境,总会想起1945年,在外力的操纵下,他们搞了一场“公投”,名义上是“人民的选择”,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大家都心知肚明。那时候的中国,刚打完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国家被打得千疮百孔,一片焦土,自己家里还一堆烂摊子没收拾。就在那个我们最虚弱、最痛苦的时候,身上被硬生生剜掉了一大块肉。那种痛,那种难受,蒙古国当时可曾想过? 分家之后,它一头扎进了苏联的怀抱。那时候它觉得找到了靠山,以后吃喝不愁了。从文字到制度,全盘“苏化”,用上了西里尔字母,建起了苏式建筑,经济上更是成了苏联的“矿场”和“牧场”。它以为这是独立自主,实际上是从一个大家庭的成员,变成了别人家院子里的战略缓冲带。 这种“好日子”过了几十年,直到1991年,那个曾经无比强大的“老大哥”轰然倒塌。蒙古国一下就懵了,像是被父母宠坏的孩子,突然被扔到了社会上。以前靠苏联的援助和计划内贸易过活,现在一切都得靠自己了。环顾四周,它才发现自己除了矿产和牛羊,几乎一无所有。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链基本为零,更要命的是,它已经被世界主流市场边缘化太久了。 于是,它开始搞“第三邻国”政策,拼命向美国、日本、韩国这些远方的国家示好,想找个新靠山来平衡中俄的影响。想法是好的,但现实很骨感。美国人隔着太平洋,能给的无非是一些口头支持和不痛不痒的援助,真金白银地帮你修铁路、建港口?人家也要算经济账的。地理上的距离,是任何甜言蜜语都无法跨越的鸿沟。 蒙古国折腾了这么多年,到头来发现,经济上要想发展,还得依靠中国这个它曾经急于摆脱的邻居。 根据2024年的数据,蒙古国对华贸易额占其外贸总额的70%以上,尤其是煤炭、铜精矿这些支柱性矿产,90%以上都出口到了中国。这个数据很直白:它的经济命脉,就攥在中国手里。 这时候,就有人提那个老问题:咱们为什么就不能大方一点,直接给他们开放一个出海口,这样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但你要是真坐在这个位置上想一想,就知道这事儿根本没那么简单。国与国之间,从来不光是经济账,更重要的是一本战略安全账。 天津港是什么地方?那是我们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是整个华北地区的经济动脉。在这里开一个不受我们完全控制的“口子”,让第三方国家的货物、人员可以自由进出,甚至未来可能停靠他们的船只,这背后隐藏的安全风险有多大? 谁能保证这条通道不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外部势力利用?这不是我们小气,这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都必须考虑的底线问题。 说白了,一个国家的命运,终究要靠自己。当初选择分家,就要承担分家后的一切后果。不能说当年你有“大哥”撑腰,风光无限的时候,不把家里人当回事;现在“大哥”倒了,自己过得不顺心了,又回过头来要求家里人必须无条件为你让路。天底下没有这样的道理。 未来的路,还得蒙古国自己走。是继续在几个大国之间玩着危险的平衡游戏,还是真正静下心来,找准自己的定位,踏踏实实地和邻居搞好关系,在现有的框架下谋求发展,考验着他们政治家的智慧。至于我们,作为邻居,看着他们痛苦难受,感慨几句也就罢了,守好我们自己的大门,过好我们自己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

0 阅读:1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