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月19日,林语堂参加一个饭局,将长女独自留在房间,也正是这一次疏忽,长女林如斯将自己吊在了屏风梁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23年,林如斯出生在厦门,她的父亲林语堂,是当时有名的作家学者,母亲廖翠凤温柔细致,家里虽没有重男轻女的气氛,林如斯却总是最受关注的那个,她从小聪慧,七八岁就能写出像模像样的文章,常常让父亲感到自豪,家里书香气十足,姐妹们常常在父亲书房里玩耍,林如斯最喜欢趴在桌前看父亲写字。 很快,林如斯的小才华就被父亲看中,她的作文让林语堂高兴得不得了,总是鼓励她继续写下去,后来,她的作品陆续发表在杂志上,成了家里的“风云人物”,林语堂经常带着家人搬家,去北大教书,又去了上海,林如斯在这样自由开放的环境里长大,性格里有一种大胆和自信。 1936年,林语堂全家去美国,这一年,林如斯才十三岁,到了国外,她依然保持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林语堂总是提醒女儿们,无论身处何地,都不要忘了自己的根,林如斯把父亲的话记在心里,她和妹妹合写的英文日记集《吾家》,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好评,十几岁的她,还能用英文写赛珍珠的传记,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在国外的那些年,林如斯跟着父母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她参加聚会,结识各类朋友,生活丰富多彩,可她心里始终有个想法,那就是有一天要回到祖国,抗战爆发后,林如斯的家国情怀变得更为强烈,她在文章里写道,看到同胞在受苦,自己却安稳在国外,心里实在过不去,她渴望回到战火中的祖国,哪怕生活艰难,也要和大家一起共渡难关。 林语堂和家人最终还是决定回到中国,林如斯回国后,十分积极地投身到各项工作里,她先是在战地医院做护士,后来又到红十字会帮忙,林如斯不仅有爱国心,做事也特别认真,她帮助医院和救助组织做翻译,把很多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介绍到国内,她的能力在同龄人里非常突出,大家都很佩服她。 生活有时候总是会突然转弯,林如斯到了婚恋年龄,林语堂亲自为她物色了一个条件非常好的对象,叫汪凯熙,这位年轻医生家世好,人品佳,和林如斯很合得来,两家人都很满意,订婚的日子也定下来了,按道理讲,她的生活应该顺理成章地继续下去,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才女。 事情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了变化,就在订婚前一天,林如斯突然消失了,家人一打听才知道,她和一个叫狄克的美国男子私奔了,这个决定让家里人都惊呆了,狄克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结婚对象,他学历不高,还常常惹是生非,林如斯却执意跟着他离开,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段婚姻并没有像林如斯想象中那样美好,婚后,狄克的缺点暴露无遗,他游手好闲,脾气暴躁,对林如斯的态度也越来越差,最糟糕的是,林如斯甚至在婚姻中遭遇了家暴,她饱受折磨,生活变得暗淡无光,十年的煎熬之后,她终于离婚,回到了父母身边。 离婚的打击,让林如斯彻底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她变得郁郁寡欢,精神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家人很担心她,林语堂夫妇带着女儿四处求医,还安排她去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哪怕如此,林如斯的情绪还是反复无常,她曾在出版社工作,编译过《唐诗选译》,但好景不长,抑郁症像影子一样缠着她。 1966年,林如斯随父母去了台湾,林语堂费尽心思,为她安排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让她到台北故宫担任英文秘书,他希望新的环境能让女儿重新振作起来,生活一度看似平静,但林如斯的内心始终没有真正恢复,她有时表现得很正常,有时又沉浸在自责和痛苦里,难以自拔。 1971年1月19日,林语堂参加故宫博物院的宴会,宴会还没结束,就传来了家里的噩耗,林如斯在家中选择了自杀,等到家人赶回去时,已经无力回天,她在遗书里写道,实在活不下去了,但她始终爱着家人,她的父母和两个妹妹悲痛欲绝,林语堂自此一蹶不振,整个人像老了十岁。 林如斯一生,曾经闪耀过,也曾跌入谷底,她的才华让人赞叹,但命运却没有善待她,她的父母给予了她很多自由、信任和爱,却没能教会她如何面对生活的挫折,她以为爱情能拯救自己,结果却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困境,最终,她没有找到出口,只能用最极端的方式结束了痛苦。 林如斯的故事让人深思,她并不是第一个在婚姻和人生中迷失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才华和自由,有时候并不能帮助一个人抵挡命运的风雨,她的经历提醒我们,关爱和理解固然重要,但学会面对挫折、重新站起来,才是真正的人生课题。 林如斯留下的,不只是几本书稿和一些照片,更是一连串未解的疑问,她的去世让林语堂心如刀割,也让家人陷入无尽的思念和自责,她短暂的一生,既有光芒也有阴影,她努力追求过理想,也曾勇敢爱过,最终却没能逃过命运的捉弄。 信息来源:人民网——《京华烟云》背后的女儿们
1971年1月19日,林语堂参加一个饭局,将长女独自留在房间,也正是这一次疏忽,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10 23:48:0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