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迅速对美国亮出反制工具箱中美近期的隔空交锋中,中国反制工具箱的迅速亮相。美国众议院 10 月 8 日刚提议扩大对华芯片制造设备禁运范围,试图封堵成熟制程的自主造芯路径,中国六部门就在次日连发 6 份公告,对稀土产业链实施全链条出口管制,这种快速响应背后是法律框架与产业优势的双重支撑。去年 3 月公布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的规定》已细化分工,将签证限制、财产冻结等措施划归十余个部门,还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让此次稀土管制从决策到执行形成高效闭环,避免了部门间权责交叉的内耗。
稀土管制的精准度远超简单的资源封锁,新规不仅覆盖国内从开采到磁材制造的全流程,连境外使用中国技术或成分的稀土产品都需申请许可,彻底堵死了 “第三国加工再出口” 的曲线路径。特别针对军事用途直接封杀,涉及武器研发的申请一律不予许可,14 纳米以下芯片所需稀土材料也需单独审批,这种分类管控既掐住了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的命门,又为医疗、救灾等紧急需求保留绿色通道。要知道全球 90% 以上的高纯度稀土提炼技术掌握在中国手中,美国 F-35 战机、导弹制导系统都依赖这种 “工业维生素”,而重建稀土产业链至少需要 5-10 年,短期内欧美企业只能直面供应链压力,消息公布后镝铁合金单日跳涨 5%,日本电机厂商连夜召开应急会议就是最直接的市场反应。
法律工具箱的威慑力还体现在对新型制裁手段的反制设计上,将知识产权纳入财产冻结范畴,把教育、科技等行业纳入交易禁令,甚至禁止执行外国涉华歧视性判决。这种拓展让反制不再局限于传统经贸领域,当美国试图通过学术合作限制、技术标准排斥等方式施压时,中国能在对应领域形成有效回应。更重要的是,规定允许公民直接起诉协助外国制裁的实体,鼓励律所协助企业建立合规机制,让反制从政府行为延伸到社会监督网络,形成更广泛的治理合力。比如某欧洲企业若参与对华芯片设备禁运,中国企业不仅可通过监管部门冻结其在华资产,还能依法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这种 “法律 + 市场” 的双重压力往往比单一制裁更具约束力。
中国反制的智慧在于既保持威慑又留有余地,稀土管制分 10 月 9 日、11 月 8 日、12 月 1 日三个阶段落地,既给企业适应期避免市场剧烈波动,也为后续谈判保留调整空间。商务部明确表示正常贸易不受影响,这种精细化调控与西方 “一刀切” 制裁形成鲜明对比,既维护国家安全又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姿态。在中美高层可能近期会晤的背景下,这种反制更像是谈判桌上的筹码校准,通过清晰的利益边界展示,让美方意识到封锁与反制的成本平衡 —— 美国若坚持扩大芯片禁令,就得承受稀土供应链断裂的风险,而中国在法律框架下的反制始终占据法理高地,去年规定中建立的反制效果动态评估机制,还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措施强度,避免陷入 “制裁升级螺旋”。
这场博弈的深层逻辑已超越单一领域对抗,稀土管制与法律工具箱的结合,本质是用产业优势激活制度效能。当美国试图用技术封锁构建 “小院高墙” 时,中国通过强化关键资源话语权和法律反制体系,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争取主动。国际市场对中国反制的关注,不仅在于短期的供应链冲击,更在于这种系统性应对模式可能成为其他国家的参考范本,就像《反外国制裁法》实施后,已有多个国家开始制定本国版反制裁法令,这种连锁反应或许会让肆意制裁者逐渐失去操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