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方反制打疼了! 墨西哥口风突变! 墨西哥议会突然按下关税提案的暂停键,总统辛鲍姆10月9日公开表态要和中国磋商调整方案,这距离她9月初提交加税草案才过去一个月。 这场180度的态度转弯,表面看是中方反制起效,往深了说,是墨西哥被夹在中美之间的战略困境彻底暴露,想借着谈判给自己找条出路。 没人想到,这份计划对中国汽车、纺织品加征最高关税的提案,会先在墨西哥内部炸开锅。 辛鲍姆所在的国家复兴运动党明明握着议会绝对多数席位,却迟迟拿不出能通过的方案,多名议员私下透露,原提案根本过不了审,要么降关税幅度,要么缩小覆盖范围。 核心矛盾摆在那:政府本来指望靠这笔关税填37亿多美元的预算窟窿,但国内行业的反对声浪实在压不住。 汽车业的抗议最直接。墨西哥的汽车工厂里,每四辆车的零部件就有将近一辆来自中国,小到车载屏幕,大到电池组件,都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要是按照提案把零部件关税从最高35%提至50%,本地组装厂的成本就得涨一成多。有小零部件商算了笔账,原本每辆车能赚三百多美元,加税后可能只剩一半,小工厂根本扛不住。 更别说比亚迪、特斯拉这些在华生产、销往墨西哥的电动车,关税翻番后价格涨上去,消费者不买账,最后还是本地经销商吃亏。 墨西哥汽车工业协会干脆直接找议会说理,直言这不是保护本土产业,是把产业往外推。 普通老百姓的不满也在发酵。中国服装在墨西哥超市里占了三分之一还多,一件T恤几十比索就能买到,是不少家庭的首选。 零售商协会早就放话,加税后衣服价格得涨两成以上,这对刚经历物价上涨的民众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更让墨西哥头疼的是美国那边的算盘。特朗普政府一边威胁10月底到期后就把墨西哥商品关税提至30%,一边逼着墨西哥限制中国商品,怕它成了中国货进美国的“后门”。 辛鲍姆想了个招,打算拉着美国、加拿大搞统一对华关税,可这纯属一厢情愿。加拿大去年跟着美国加税,被中方反制油菜籽后损失惨重,现在正忙着派外长访华缓和关系,根本不可能再跳这个坑。 美国自己也是矛盾体,嘴上让墨西哥反华,可墨西哥的碧根果有五分之一是加工后转口中国的,中方一启动反倾销调查,美国碧根果协会先急了,转头就给特朗普施压。 墨西哥这才看清,自己根本不是棋手,只是大国博弈的棋子。想讨好美国换关税豁免,就得得罪中国这个第二大贸易伙伴;硬着头皮加税,国内产业和民众先不答应。 这种两难局面,其实巴西、阿根廷早就经历过,之前这两个国家也在美国压力下对中国商品加过税,结果自家大豆、矿产的对华出口跟着受影响,最后只能悄悄放宽限制,转头扩大合作。 中方的应对方式,恰恰戳中了墨西哥的软肋又留了余地。9月25日启动的碧根果反倾销调查,看似针对性强,实则精准打在了墨美农业的联结点上。 墨西哥每年靠卖碧根果给中国能赚4亿多美元,调查一启动,中国进口商立马停了1亿多美元的订单,农户的果子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农业部门先慌了神。 同一天开展的贸易投资壁垒调查更有分量,这意味着要是墨西哥不调整政策,后续可能影响更多品类的贸易。 但中方没把路堵死。就在反制措施公布的同时,中国从墨西哥进口的牛油果、蓝莓量反而涨了,1到9月牛油果进口比去年多了两成多。 中国电建在墨西哥建的光伏电站也没受影响,每天发的电够二十万户家庭用,当地居民再也不用天天担心停电。 这种“打一下、拉一把”的节奏,让墨西哥明白,合作能得实惠,对抗只有损失。有网友说得实在,中方这是算准了利益账,既守住了底线,又给对方留了台阶。 辛鲍姆嘴上说加税是为了保护本土产业,可明眼人都知道,本土产业真正需要的不是关税保护,而是稳定的供应链和市场。 墨西哥的汽车工厂需要中国的便宜零部件,农户需要中国的销售市场,普通民众需要平价商品,这些都不是加税能解决的。 之前加拿大的教训已经够深刻,跟着美国对华强硬,最后农业产业链差点崩了,直到主动示好才缓过来,墨西哥可不想重走老路。 现在墨西哥主动要和中国谈,核心不是讨价还价,而是想重新找平衡。既想保住和美国的关系,又不想丢了中国市场;既想填补预算缺口,又不想得罪国内行业和民众。 可这平衡没那么好找,想拉美加墨统一关税不现实,硬加税又扛不住反制,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调整提案,在保护本土产业和维护对华关系之间找个中间点。 这场关税风波说到底,是给所有被夹在大国之间的国家提了个醒:单边保护主义就是个陷阱,靠讨好一方牺牲另一方根本走不通。 中方的反制从来不是为了较劲,而是让对方清楚,合作得讲规矩,利益得互相尊重。 信息:遭中国警告后,墨西哥:咱可以谈 2025-10-10 08:06·观察者网
墨西哥暂缓对中国等国加征关税当地时间10月9日,墨西哥总统辛鲍姆表示,墨西哥议会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