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有了北斗系统了,为什么国内还在用美国的GPS? 其实,北斗的来路,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说起。那时候海湾战争刚打完,美国用GPS把伊拉克军队按在地上摩擦,咱们看着眼热,心说这玩意儿要是被卡脖子可咋整?于是1994年咬牙启动北斗一号工程,2000年终于让两颗卫星上天,能给国内用户指个大概位置。但那时候的北斗跟GPS完全没有可比性,人家GPS 1995年就全球覆盖了,咱们到2012年才把信号铺满亚太,2020年北斗三号才算真正能跟GPS掰掰手腕。 问题就出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差里。想想看,全球手机厂商从功能机时代,就开始用GPS模块,芯片设计、软件算法、地图数据全围着GPS转。国内厂商要是想把手机里的GPS模块全换成北斗,光重新设计主板、调试软件就得花几个亿,消费者还不一定买账。 更绝的是,很多人以为手机里的“GPS定位”图标,真的只用GPS,其实现在九成八的智能手机都装了北斗芯片。只不过App界面没改,用户习惯也没跟上,而这也让北斗在消费级市场一直活在GPS的阴影里。 有人说了,既然技术上北斗已经不输GPS,为啥不直接强制替换?这就得聊聊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了。GPS对民用完全免费,美国政府每年砸几十亿美金维护卫星,相当于请全世界白吃大餐。北斗虽说基础服务也免费,但像厘米级定位这种高端功能得收费。对普通用户来说,反正用GPS也够用,干嘛多此一举? 而且北斗的产业链还没完全铺开。就拿芯片来说,2015年北斗芯片成本还得好几十块,现在虽然降到六块钱,但整个供应链从设计到生产,还得依赖少数几家大厂。要是突然全面禁用GPS,这些大厂产能根本跟不上,到时候手机厂商只能排队等芯片,消费者得加价买手机,妥妥的“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更麻烦的是国际标准的话语权。现在全球航运、航空的导航协议基本都以GPS为基准,就像全世界的人都用阿拉伯数字记账,你突然发明一套汉字数字系统,谁会买账?北斗虽然加入了国际民航组织,但要让航空公司把飞机上的导航系统全换成北斗,没个十年八年根本搞不定。 还有个扎心的事实:北斗在某些场景下确实不如GPS。比如说城市里的高楼大厦,GPS信号能从各个角度反射进来,北斗因为卫星轨道高,信号容易被遮挡。就像你在迷宫里找出口,GPS是拿着手电筒到处照,北斗是站在楼顶往下看,看着清楚,但有些角落就是照不到。这种“先天不足”让北斗在复杂环境里的表现,总是差那么一口气。 不过最让人无奈的,还是市场惯性这头“灰犀牛”。想想看,从车载导航到共享单车,从物流车队到农业机械,全球几十亿台设备都在依赖GPS。就像你家小区门口的超市,一直卖康师傅方便面,突然换成统一,就算味道一样,顾客也得适应一阵子。国内企业想推广北斗,就得先在这些领域跟GPS打价格战、搞技术迭代,这个过程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年八年。 但这并不意味着北斗就没机会了。这些年咱们在基建、农业、救灾等领域已经偷偷把北斗用出了花:比如用北斗给拖拉机自动驾驶,精度能控制在2厘米以内;在山区用北斗短报文发求救信号,就算没手机信号也能救命。更绝的是,北斗还能跟GPS、伽利略、格洛纳斯一起用,就像四个导航员同时给你指路,精度和可靠性直接翻倍。 最让人解气的是,现在北斗的全球用户已经超过137个国家,毕竟谁会跟好用的东西过不去呢? 所以啊,北斗取代GPS这事儿,急不得。就像当年咱们用二十年时间从自行车追到高铁,现在也得给北斗点时间,让它从“能用”变成“好用”,从“中国的北斗”变成“世界的北斗”。毕竟,真正的王者从来不是靠强制上位,而是让对手心服口服地让路。 等哪天你打开手机地图,突然发现界面上的“GPS定位”变成了“北斗导航”,说不定还会有点小惊喜呢。 参考资料:北青网
在中美芯片竞争这事上,日本人瞅见个挺有趣的情况:美国一门心思拿高端芯片要和中国比
【2评论】【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