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英国核潜艇一口气射出3枚鱼雷,将阿根廷最大的巡洋舰炸毁,323名水兵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12 22:50:58

1982年,英国核潜艇一口气射出3枚鱼雷,将阿根廷最大的巡洋舰炸毁,323名水兵阵亡,阿军立即启用秘密武器报仇,仅用了35秒,就将英军最先进的战舰击沉!使对手损失了2.4亿美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2年,南大西洋上演了一场让全世界聚焦的战争,福克兰群岛,这块离阿根廷不过几百公里的小岛,却因历史纠纷成为英国和阿根廷的争夺焦点,阿根廷军政府一心想借这场冲突转移国内矛盾,英国则在撒切尔夫人的带领下,准备捍卫自己的海外利益,这场搅动两国命运的争端,就这样爆发了。   阿根廷方面抢先出手,派出上千士兵登陆群岛,守岛的英军寥寥无几,双方一阵交火,岛屿很快落入阿根廷手中,消息传到伦敦,英国举国震动,撒切尔夫人果断决策,几天内就组建了特混舰队,号召全国备战,英国人这次行动效率出奇地高,动员了航母、驱逐舰和各类辅助船,连商船都被临时征用。   与以往的战争不同,这次双方都把最新的科技和装备摆上了台面,阿根廷的主力之一,是“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这艘二战老舰虽然年纪大,但火力依然不容小觑,英国则派出核潜艇“征服者号”,这是冷战产物,能在海底潜伏数月不被发现,表面上看,似乎是传统大舰对决,但水下的“幽灵”悄然改变了战局。   战争初期,阿根廷仗着地理优势和兵力,气势如虹,英国舰队却要跨越一万多公里,后勤压力山大,然而英国人并未退缩,他们相信装备和训练能弥补距离劣势,两国指挥官的棋局在大西洋展开,胜负悬而未决。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5月2日,英国“征服者号”潜艇悄悄锁定了阿根廷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当时两舰距离其实不算太近,但在海底潜伏的核潜艇,几乎无法被对方发现,英国潜艇指挥官没有选择新式制导鱼雷,而是用老式但可靠的直航鱼雷发起攻击,三枚鱼雷射出,两枚命中目标,巡洋舰巨响过后,瞬间失去动力,海水灌入,救援无望,三百多人遇难。   阿根廷海军一时间士气受挫,主力舰沉没让他们彻底失去了在海上的主动,自此,阿根廷大部分舰船撤回港口,再也不敢贸然出击,英国人用一艘潜艇就改变了海战格局,核潜艇的威慑力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   这次猎杀行动不只是一次战术胜利,更是战略上的转折,阿根廷失去了海上优势,英国特混舰队得以安全靠近群岛,为后续的登陆行动创造了条件,但阿根廷人并未就此认输,他们很快用另一种方式发起反击。   5月4日,阿根廷空军展开复仇,两架搭载“飞鱼”反舰导弹的“超军旗”攻击机,利用低空飞行掠海接近英国舰队,英国驱逐舰“谢菲尔德号”本应具备强大防空能力,但雷达被大气干扰,电子设备也没能及时发现来袭导弹,在短短几十秒内,一枚“飞鱼”导弹击中舰体,引发剧烈火灾,虽然导弹弹头未完全爆炸,但燃料泄漏造成的高温和毒烟让整艘军舰很快报废。   “谢菲尔德号”的沉没震撼了英国,20名官兵丧生,这是英国自二战以来首次有主力战舰被击沉,人们发现,几十万美元的导弹竟能轻松毁掉巨额造价的现代军舰,此战让全球军事界都重新审视了海战的新趋势:导弹、潜艇和电子战成了左右胜败的关键。   双方你来我往,战局胶着,阿根廷虽然在导弹攻击上取得突破,但他们的空军和海军都受限于装备和后勤,英国则吸取了教训,迅速加强防空措施,强化电子对抗,此后阿根廷多次试图用同样的战术袭击英国航母,但都被拦截或偏航,未能再现“谢菲尔德号”被击沉的场面。   战争进入后半段,英国开始组织大规模登陆,利用制海权和空中支援,英军在岛上逐步推进,阿根廷守军虽然顽强抵抗,但在装备和补给上难以为继,几轮激战后,英国部队终于逼近首府斯坦利港,阿根廷守军在压力之下宣布投降,英军获得了最终胜利。   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较量,更是两国国运的分水岭,阿根廷因为战败,国内爆发抗议潮,军政府迅速垮台,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彻底爆发,军人下台,文人执政,阿根廷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英国则因为胜利,国内士气高涨,撒切尔夫人政治地位空前巩固,保守党在随后的大选中大获全胜。   马岛战争在军事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它让世界见证了核潜艇和反舰导弹的实战威力,也让各国意识到,单靠传统大舰已经无法统治海洋,科技和战术的结合,往往能打破常规,让实力弱的一方也有机会反击。   对阿根廷来说,这场战争是一次惨痛的教训,起初的自信和地理优势,最终没能战胜对手的技术和组织,对英国来说,这场远征证明了现代化军队的综合作战能力,也提醒所有人,后勤和情报同样重要。  

0 阅读:326

猜你喜欢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