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真是一个让人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我们在这里会意外的碰到很多历史的人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就是在这里两任扬州知府。欧阳修也在这里任职。唐朝除了向西取经的玄奘和尚,而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的鉴真也是大有名气。二者确立了中国唐朝开放向外的大吞大合的气势。在这里比较意外的碰到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他曾经在这里任御史。但他更重要的工作其实是修史。同样一个有名气但不太知名的阮元,也是扬州学派的领袖。他是扬州仪征人,在编纂史局方面独树一帜。修史派与文史在扬州的兴盛,属于政府独意塑造的结果。清朝在南下进攻南明最后王朝的时,曾经因为史可法在这里的抵抗,而在扬州大开屠城杀戒。这也成为满族无法忽视的历史的伤痕。因此,清朝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打开书局,让扬州文人在这里修史讲道。统治者试图用文化瀚盛来弥合人们血肉上的创痛记忆,应该说是成功了。然而这里又是如此的陌生。作为隋炀帝南北大运河的枢纽之地,这里的交通是如此的不方便。从北京到这里来,真的是找不到合适的航班。早晨4点半就得从家出发,才能赶上6点半飞扬州的飞机。下午回去,那就得去前往100公里之外的南京机场。扬州仪征化纤曾经是中国百姓能够摆脱布票穿上衣服的核心工厂,这里也是江苏三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名气在外,但如此不方便的交流,容易让商业流动望而却步。扬州GDP不到8000亿人民币,在江苏排名第七。人均GDP和增速处于中不溜秋的位置。这种历史繁荣记忆的和现实情况的落差,真的是让人惊讶。环行在明月湖感受古人均匀呼吸的同时,也面对着扬州运河大剧院的恢弘气势,也难免有一种大而无当的感受。文化旅游难以挽救这个城市,只有回归工业,才能是更好的振兴之道吧。最动容的地方是明湖公园的的升旗人。他每天都在这个时候独自前来升旗,按着标准的动作,在鉴真,欧阳修,阮元的注视下,一人致敬,连接了城市记忆的古今来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