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佩斯科夫对全世界宣布 2025年10月12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在记者会上抛出重磅论断:即便美国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也无法改变前线战局。 战斧Block5型导弹虽具备2500公里射程和10米精度,但俄军已在顿巴斯地区构建多层次防空网。最新部署的S-500系统探测半径达600公里,配合"铠甲-S1"弹炮合一系统,形成高中低空全覆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俄军电子战部队在扎波罗热方向成功干扰了乌军"风暴之影"导弹的GPS信号,这种经验可直接应用于对抗战斧。 此外,俄军近期在克里米亚地区部署的"摩尔曼斯克-BN"战略电子战系统,可对5000公里范围内的导航和通信信号进行压制,这将进一步降低战斧导弹的突防概率。 乌克兰的实战环境更显复杂。俄军利用被占核电站作为"人肉盾牌",使西方提供的远程武器投鼠忌器。 而战斧导弹所需的卫星导航、地形匹配等支持系统,在俄军强电磁干扰下实际效能可能大打折扣。根据瑞典国防研究局的最新报告,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中,巡航导弹的命中率会下降60%以上。 当前战线呈现僵持特征。俄军通过"苏罗维金防线"构建了纵深达30公里的防御体系,包含反坦克壕、雷区和坚固工事。 这种防御强度需要饱和攻击才能突破,而乌克兰获得的战斧导弹数量预计不超过百枚,难以形成有效突击集群。 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的评估显示,要有效突破俄军当前防线,至少需要同时发射300-500枚巡航导弹进行首波打击。 更关键的是打击链条完整性。战斧导弹需要目标侦察、毁伤评估等配套体系支持,但乌克兰缺乏高空侦察机和先进卫星。相比之下,俄军拥有"猎户座"无人机和"老人星"卫星星座,在情报保障方面占据优势。乌克兰现有的TB-2无人机航程有限,难以对俄军纵深目标进行有效侦察。 俄罗斯国防工业体系已实现战时产能跃升。乌拉尔机车厂月产坦克量从30辆提升至100辆,战术导弹公司产量增长300%。这种产能优势使俄军能承受装备消耗,而乌克兰仍依赖西方军援。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军工体系在制裁下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通过简化生产工艺、建立替代供应链等方式,维持了关键武器的生产。 在导弹对抗方面,俄"口径"巡航导弹与战斧性能相当,且库存量估计超过2000枚。这种对等打击能力,使俄军具备"以导制导"的反制手段。莫斯科热工技术研究所还在加速生产"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其突防能力被认为优于战斧导弹。 俄罗斯广阔的国土面积形成天然防御屏障。重要指挥中心、军工企业均部署在乌拉尔山以东,超出战斧导弹射程。而乌克兰的关键基础设施均在前线500公里范围内,这种不对称的防御纵深成为决定性因素。俄军总参谋部已实施"战略目标分散计划",将关键军事设施向东部转移。 能源设施的抗打击能力更显差异。俄军对乌克兰电网的持续打击表明,现代战争依赖的能源网络极为脆弱。而俄罗斯统一能源系统具备更好的冗余性和防御能力,重要变电站都配备了防空系统。 这场冲突正在重塑现代战争模式。传统的高精度武器在面对完善防空体系时效果受限,而消耗战、阵地战的重要性重新凸显。 俄军采取的"导弹消耗+步兵推进"战术,虽然进展缓慢,但有效降低了装备损失。乌克兰军队虽然获得了西方先进武器,但在体系对抗中仍处于下风。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战场上加速应用。俄军使用的"仙鹤"巡飞弹能够自主识别目标,乌军也开始试用美国提供的AI火控系统。这种技术竞赛可能对未来战争形态产生深远影响。 西方国家对乌军援正面临瓶颈。德国联邦国防军库存已降至危险水平,法国导弹产能难以满足需求。 美国虽然拥有强大的军工产能,但战斧导弹生产线年产量仅400枚左右,难以支撑大规模消耗战。更关键的是,北约内部在提供远程武器问题上存在分歧,波兰等国担心冲突升级会波及自身安全。 与此同时,俄罗斯继续从伊朗获得"沙赫德"无人机,从朝鲜获取弹药补充。这种不对称的军援格局,使乌克兰在持久战中面临更大压力。国际战略研究所数据显示,俄罗斯炮弹月产量已是北约援乌总量的三倍。 当佩斯科夫在记者会上面带微笑时,这种自信源于对战场数据的全面掌控。俄国防部每日监测乌克兰的导弹库存、飞行员训练进度和后勤补给情况。真正的战争胜负从不取决于单一武器,而是综合实力的较量。 在广袤的乌克兰平原上,战斧导弹或许能留下几个弹坑,但难以改变力量对比的基本面。这场冲突正在演变为一场考验国家韧性的马拉松,而俄罗斯似乎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未来战局的走向,将更多地取决于军工产能、兵员补充和经济承受能力等综合因素。 信息来源:佩斯科夫:“战斧”导弹无法改变前线战局 环球网2025-10-12 17:47北京
俄罗斯这狠话放得够硬!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茹拉夫列夫直言,要是乌克兰敢用“战
【16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