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发出警告:中国下个月开始飞往美国航班,不可以经过“俄罗斯上空”,否则禁止降落美国! 这事儿还得从2022年俄乌冲突那笔旧账说起。当时美国带头拉着西方搞制裁,又是冻资产又是禁贸易,把俄罗斯惹急了,直接关上领空大门,这下美欧航司想飞亚洲只能绕南边兜圈子,路程平白多出一大截,成本跟着往上蹿。 以上海至纽约航线为例,中国航司经俄领空的航线全程约14000公里,飞行14.5小时就能到;美国航司绕飞则得多走1500公里,时间延长1小时以上,单趟燃油成本多出数十万美元。 然而这场由美国主动挑起的制裁后果,却被美方扭曲成“中国航司的不正当优势”。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航司执飞的中美航线中,飞越俄罗斯领空的占比超80%,而美国航司只能在绕飞中眼睁睁看着成本飙升。 代表美联航、达美航空等巨头的“美国航空协会”早就开始哭诉,声称这种“不公平”让美国航司每年损失20亿美元市场份额,这成了美国政府出手的“借口”。 更关键的是,2026年美国中期选举临近,特朗普政府急着向保守选民秀“强硬”,加上中美经贸摩擦升温,便把航空航线当成了施压筹码——早在2023年中美航班谈判时,美方就想把“禁飞俄领空”和“增班”捆绑,如今干脆升级成行政命令,试图用霸权改写市场规则。 2025年10月9日,美国交通部突然抛出提议,不仅禁止中国航司借道俄领空,还只给48小时回应期,放话11月可能正式生效。 但这道禁令压根经不起推敲:首先是程序漏洞,美国法规要求公众意见征集至少30天,48小时的“最后通牒”明显不合规矩,国航直接怼回去申请延长回应期,戳破了美方的仓促与霸道;其次是逻辑矛盾,领空限制是美俄互制的结果,中国航司依规飞越俄领空完全合法,凭什么要为美国的制裁决策买单? 外交部发言人直接把问题抛回给美方,让其反思自身政策的后果,等于把舆论主动权拿了回来。更别提美国内部的矛盾——波音公司还攥着500架待签的中国订单,真要是把中国惹毛了,这笔生意就得给空客,波音自己先得跳出来反对,毕竟中国市场是全球航空业的重要增长点,没人愿意丢了大客户。 有意思的是,美国的这番钳制不仅没影响中俄航空合作,反而让两国合作更紧密,中国航司的市场韧性也丝毫没被撼动。中俄早就有成熟的航权协议,中国航司飞越俄领空本就是合规操作,美国的禁令既改变不了国际公约,也拦不住两国深化合作的脚步。 就在美方放话的同时,中俄刚敲定新的航空协定,航班频次持续增加,毕竟走俄领空的“近道”对双方都划算——对乘客来说能省时间,对航司而言能降成本,北京飞纽约光机组成本就能少花600到750美元,这种实实在在的利益谁也不会轻易放弃。 中国航司的稳定更不是美国一道禁令能撼动的。从市场数据看,2025年3月中美往返航班已增至798班,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中方通航航点还新增了福州、重庆,达到10个之多,上海浦东一个机场就承担了过半的进出港航班。 货运领域更能体现韧性,2025夏秋航季中美每周计划执行876班货运航班,其中国航(含国货航)占比20.4%,稳居第一,还新增了安克雷奇-鄂州花湖这样的新航线,货运量稳中有升。 就算真要绕飞,中国航司也有底气消化成本——多年来优化的运营体系让单位成本比欧美航司低10%-15%,上海飞纽约绕飞多花的3小时,根本动摇不了市场根基。 美国自己也清楚禁令的虚弱性:波音怕丢订单,航司怕乘客因票价上涨用脚投票,网友在法规公示网站上吐槽“这是让普通人为政治买单”。反观中国,既保持冷静回应,不被美方的时限绑架,又有扎实的市场份额和合作纵深兜底。 中俄航空合作该增班增班,中国航司该拓展航点拓展航点,完全没被美国的钳制打乱节奏。 说到底,航空业是靠市场和规则说话的,不是靠政治命令就能左右的,美国想把航线变成博弈场,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制裁反噬”的尴尬里。 参考资料:路透社
中国航司飞美国,得绕开俄罗斯了。多飞三个钟头,一班多花六万块。不是天灾,是人
【12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