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频繁要跟中国进行谈判?实质只有一个,就是不断刺探中国的情报,然后采取以

义气先义 2025-10-13 21:11:14

美国为什么频繁要跟中国进行谈判?实质只有一个,就是不断刺探中国的情报,然后采取以图制服中国的措施。 说起中美关系,这几年总绕不开谈判这个词,美国那边老是主动找中国谈,从贸易到科技,从气候到安全,表面上看挺高大上的,好像真心想解决问题。可你仔细琢磨琢磨,这里面水挺深的。其实,美国频繁拉中国谈判,主要就一个目的:借着聊天的机会,多挖点中国的情报,然后根据这些情报,赶紧出招,搞出一堆制裁和管制措施,试图卡住中国的脖子,让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上处处被动。这套路不是新鲜事,从特朗普第一任开始就玩得溜,现在特朗普二进宫了,更是变本加厉。 先说说为什么谈判成了美国刺探情报的绝佳场合。谈判桌上,大家坐下来聊,话题总得涉及具体数据和技术细节。中国代表为了推进合作,自然会透露一些供应链、产能或者技术路径的信息。美国那边呢,听着听着就把这些记下来,回去一分析,马上转化成政策工具。举个例子,2023年8月,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访华,和中方官员开了经济对话会。会上聊到出口管制,她们交换了信息,美国表面上说要维护国家安全,其实就是在套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具体进展。雷蒙多回国后,没多久就推动了新一轮芯片出口限制,直接针对中国企业获取美国技术的渠道。这不是巧合吧?情报就是从谈判里挖出来的,然后直接变成管制清单。 再看最近的热点,2024年底到2025年初,这套把戏玩得更明显。2024年12月,美国商务部又出重拳,加强了对中国先进半导体生产的出口管制。新规直接限制中国用美国设备制造军用芯片,雷蒙多亲自把关,说这是为了堵住中国军事应用的漏洞。可这些漏洞情报从哪来?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之前的中美高层会晤和贸易磋商里积累的。美国情报机构会交叉验证谈判记录和卫星数据,锁定中国企业的采购路径,然后一刀切。结果呢,中国企业被卡住脖子,全球芯片供应链跟着抖三抖。 更直接的例子是2025年10月8日的事。美国商务部单方面宣布,把15家中国公司扔进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理由是这些公司帮伊朗支持的武装组织,比如哈马斯和胡塞武装,买了美国无人机电子元件。清单上这些公司,主要涉及无人机部件的供应链,从芯片到导航模块,全是美国技术的衍生品。美国说,这些元件被用来组装武器化无人机,在中东地区搞事。商务部公告里明明白白写着,这些情报来自对采购记录的追踪和分析。但追踪的起点,往往就是谈判时中方透露的第三方渠道信息。没这些情报,美国哪那么准地锁定目标?一出手,就15家企业直接断供,等于切断了整个链条。 中国这边反应快,10月9日就推出针对稀土、磁材和超硬质合金的出口管制措施,覆盖从原材料到设备再到成品的全链条。稀土这东西,美国国防和芯片产业离不开,中国控制全球90%的供应,一管制,美国那边立马慌了。商务部发言人说,这措施完全符合国际规则,是对美方单边主义的正当回应。可美国不干了,特朗普10月10日在海湖庄园宣布,从11月1日起,对中国进口加征100%关税,声称这是为了平衡贸易赤字。说白了,这关税就是情报战后的续集,先挖情报,再用关税当锤子砸。 这种模式不是孤立的,看看历史脉络就清楚了。从2018年贸易战打响,美国就用谈判当幌子。特朗普第一任时,中美开了好几轮磋商,每次聊完,美国就加码关税清单,针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拜登上台后,换汤不换药,2022年10月,美国就发布了系统性的出口管制规则,限制中国买美国芯片和设备。雷蒙多当时说,这是为了限住中国军民融合的步伐。情报来源?谈判桌上中方谈合作时,顺带透露的产能数据和技术瓶颈。2023年,雷蒙多又去中国,聊了出口管制的信息交换,回来后,美国继续收紧AI芯片的出口规则,2024年3月还修订了针对中国AI芯片的禁令。 到2025年,特朗普二进宫后,这节奏更快了。9月,中美在西班牙开了贸易会谈,中国那边刚启动对美国半导体的调查,美国就反手调查针对中国谈判的网络攻击。10月,特朗普威胁100%关税,中国外交部直接怼回去,说这是双重标准,还暗示可能对美国船舶加收港口费。谈判继续,但每次都像猫捉老鼠,美国想通过对话多探底牌,中国则越来越谨慎,只谈原则不露底细。博弈论里,这叫信息不对称,美国总想保持优势,让中国不知道它的下一步。中国学聪明了,现在谈判时情报输出少多了,美国想挖就得付出更高代价,比如让步更多市场准入。 为什么美国这么干?根子上是战略焦虑。中国在科技和制造业上追得太快,美国怕被超车。雷蒙多多次公开说,美国出口管制不是脱钩,而是“去风险”,但实际操作就是层层加码。2024年,美国把29家中国公司加进新疆强制劳动清单,理由是供应链问题。2025年,又针对无人机部件下手,这些都源于情报积累。全球时报评论说,这延续了美国对华遏制的老路子,扰乱国际贸易。

0 阅读:48

猜你喜欢

义气先义

义气先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