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面对记者采访,她淡然表示:感谢祖国的栽培! 李爱珍在半导体领域那可不是随便喊喊的 “顶尖”,是真能打破西方技术封锁的水平。 上世纪 90 年代,全世界只有美国、德国能造出一种叫 “量子级联激光器” 的宝贝,这东西在国防探测、环境监测上用处极大,5 到 8 微米波段的更是稀缺货,西方把技术捂得严严实实。李爱珍带着团队闷头干了五年,用一种叫 “分子束外延” 的先进技术,在亚洲第一个搞出了这种激光器材料,还发表了亚洲第一篇相关的顶尖论文,一下子让中国在这个领域站到了世界前列。 她还牵头建了好几个关键实验室,其中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当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培养出的学生现在好多都是半导体行业的骨干。从年轻时研究稀土冶金,到后来跨界搞半导体,她一辈子拿了 5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6 项省部级奖,发表了两百多篇论文,连 “分子束外延之父”、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大专家卓以和都夸她:“她的研究比大多数国际同行都强”。这样的成果,说是顶尖绝对没人敢反驳。 可为啥这么厉害的人,四次申请中科院院士都没成呢?这不是她本事不够,是当年的评选规矩卡得太死。中科院选院士有几条硬杠杠:年龄最好不超过 65 岁,得有三名同领域老院士推荐,科研成果还得 “专一”。李爱珍第一次申请时已经超了 65 岁,按规矩得要六名同领域院士推荐,可她是跨界高手,早年学化学,后来做冶金,最后才钻研半导体,跨的学科太多,同领域的老院士本来就少,凑够推荐人数比登天还难。 更关键的是,她的研究 “太杂”,不像有些人一辈子只钻一个细分领域,她从稀土到半导体,从材料到器件都有突破,在评选者眼里就显得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符合 “专一性” 的要求。这些规矩对常规领域的专家还行,可对李爱珍这种开创新领域的 “跨界大牛” 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做的门槛。 反观美国科学院,选院士的思路完全不一样,他们不管你年龄多大、跨了多少学科,就看你的研究在国际上有没有分量、能不能推动行业进步。李爱珍的激光器技术打破了西方垄断,她牵头的实验室让中国半导体研究跟上了世界节奏,这些成就早就在国际上打响了名气。2007 年她 71 岁时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说白了就是人家认她的真本事,不被那些条条框框捆住手脚。 面对四次落选、海外当选的反差,李爱珍能那么淡然,全因她心里从来没把 “院士头衔” 当回事。她这一辈子见过的大风大浪太多了,年轻时曾被错误打成 “右派”,三次被拉去公开批斗,可就算受了这么大委屈,她也没放弃科研。上世纪 80 年代两次被公派去美国学习,人家给她开豪宅、高薪、绿卡,想留她在美国,她二话不说就回国了,心里就想着 “把本事用在祖国的科研上”。 对她来说,搞科研不是为了当院士,是为了让国家不受制于人。当年中国半导体技术落后,西方处处封锁,她跨界钻研就是想补上这个短板。后来她创建实验室、突破技术难关,看着自己的成果被工厂用上,让中国电子产品质量提上去,这比拿任何头衔都让她高兴。 所以记者问她当选美国院士的感想,她只说 “就是个普通头衔,没那么玄乎”,问她去不去美国发展,她立马说 “我是中国人,永远不离开”。 更重要的是,她打心底里感恩祖国。她常说自己的一切都是祖国给的,复旦大学的教育、国家公派的留学机会、支持她建实验室的经费,没有这些就没有她的科研成就。就算院士没选上,她也知道祖国需要她的研究,依旧天天泡在实验室里,直到七八十岁还在带学生。在她眼里,能不能当院士不重要,能不能为国家做实事才重要。 后来随着评选机制越来越完善,大家也慢慢意识到当年对她的遗憾,可李爱珍从来没抱怨过一句。她的淡然,是历经磨难后的通透,是心系家国的纯粹,更是对科研初心的坚守。头衔只是个虚名,真正的顶尖科学家,从来都是靠成果说话,靠爱国情怀立足,李爱珍就是这样的人。 信息源:人民网——李爱珍我晓得"祖国"意味着什么
语出惊人!87岁姜伯驹院士直言:“不是别人要卡我们的脖子,而是我们用教育卡住了自
【8评论】【15点赞】
默然
用爱发电[流鼻涕][流鼻涕][流鼻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