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星舰第11次试飞马斯克的星舰屡次试飞,屡次出现失败出现事故,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马斯克在运营星舰项目继续发展?
技术层面,SpaceX 秉持 “快速失败、快速学习” 的激进迭代理念,将每次试飞都视为数据采集过程。例如第九次试飞首次复用助推器,虽最终爆炸,却验证了 29 台发动机部分可靠性及可控翻转等新技术;此前试飞中暴露的隔热瓦脱落、燃料泄漏等问题,也都成为后续改进的关键依据。这种 “边发射边优化” 的模式,使星舰迭代速度达到传统航天器的 6 倍以上,即便多次爆炸,仍能快速积累核心技术数据。
商业与战略价值为项目提供了硬性支撑。星舰承载着抢占太空经济的核心目标,不仅涉及 NASA 28 亿美元月球着陆器合同、军用 “星舰快运” 项目,还瞄准近地轨道运输、火星殖民等未来市场。若成功实现完全可复用,单次发射成本可降至数百万美元,将颠覆现有航天商业模式,垄断全球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同时,星舰与星链形成协同生态,星链每年 35 亿美元的订阅收入成为星舰研发的主要资金来源,而星舰的技术突破又能反哺星链提升服务质量。
资本与政策环境给予了充足容错空间。SpaceX 估值已突破 2550 亿美元,尽管星舰多次失败,但每次试飞的技术进步仍维持着资本市场信心。马斯克擅长将失败包装为 “阶段性成果”,通过社交媒体引导舆论,缓解投资者担忧。此外,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对 SpaceX “试错” 模式持宽容态度,将年发射限额从 5 次提升至 25 次,政府层面也因星舰对国家太空战略的重要性(如抗衡他国航天崛起)给予隐性支持。
马斯克的个人特质与终极愿景更是项目的精神内核。他将星舰视为实现火星殖民的核心工具,立志 2030 年代建立火星定居点,这种理想主义使其容忍短期失败。其打造的 “高风险高回报” 企业文化,以及过往猎鹰火箭等项目的成功经验,让团队具备强大的失败迭代能力。2025 年辞去白宫职务后,他回归一线主导研发,进一步加速了星舰技术突破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