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双方“工具箱”里分别藏着什么?】 近段时间,中美经贸博弈持续升温,中方明确表态“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展现出对话协商与坚决反制的双重立场。美国副总统万斯则在访谈中一边释放谈判信号,一边强调美方对华的“工具箱里还有工具”。看似都愿回到谈判桌的背后,实则是双方都在加紧积累筹码,一场围绕工具与底气的较量已然展开。 那么,美国的“工具箱”里有什么呢?核心是三张霸权底牌。一是科技领域“小院高墙”封锁,通过扩大实体清单、实施股权穿透管制,在光刻机、EDA软件等领域全面卡脖子,甚至禁止美公民参与中国半导体研发;二是关税与贸易限制升级,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威胁实施100%关税,部分产品税率突破130%;三是拉拢盟友和伙伴一同胁迫,并进行规则绑定,依托“芯片四方联盟”“印太经济框架”逼迫盟友同步对华限制,借国际机构主导权扭曲经贸规则。这些工具迟迟未全力动用,核心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美国45%的鞋类、80%的智能手机进口依赖中国,加税成本最终由美企和消费者买单,脱钩将直接引发通胀失控。 中国的应对工具则更显精准与多元,走的是“精准反制+自主自强”路线。在战略资源管制上,除了稀土,更对镓、锗、钍等关键半导体材料实施出口管控,而中国在全球镓产业链的占比超95%,直接冲击美国芯片制造根基。在对等反制层面,针对美方对中国船舶征收港口费的举措,中方不仅对涉美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更准备了禁止船舶进出港口、限制海运业务经营等多重反制手段;同时,将涉事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名单和不可靠实体清单,甚至对因美纳等企业的核心产品实施进口限制。在金融与贸易规则层面,既通过调整美债持有规模释放市场信号,又在世贸组织发起诉讼,对美光纤产品发起反规避调查,用合规手段封堵权益漏洞。更关键的是科技自主突围,芯片突破、存储芯片工艺进阶,让美国封锁逐渐失效。 中美双方都在释放谈判意愿,本质是对“斗则俱伤”现实的清醒认知——这个挺好!美国清楚,F-35发动机所需稀土永磁体受中国管制,失去中国供应链将重创军工与民生;中国也明白,对话协商仍是最优解。因此,反制始终明确“符合规定的出口申请将予以许可”。 眼下的“愿谈”,不过是美国想靠工具施压攒筹码,中国借反制与突破夯底气。但全球产业链深度绑定的现实早已证明,任何“筹码”都是双刃剑,唯有放下霸权思维、平等协商,才能找到真正的破局之道。
